为什么大家现在宁愿等网约车,也不坐出租车?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出租车,已经彻底活成了自己当年最瞧不起的样子,价格不透明、服务看运气、体验像开盲盒。 老百姓出门打车,心里都有本账:谁不想花明白钱、享稳当服务?可现在提起出租车,多数人都摇头,宁愿在寒风里多等十分钟网约车,也不愿伸手拦一辆空驶的出租。不是大家矫情,实在是这届出租车,早就活成了当年自己最瞧不起的模样。 就拿价格来说吧,按理说出租车本应是明码实价的打表收费,如今反倒玩起了“躲猫猫”。昆明市民杨先生算过一笔账,从饮品店到地铁站2.8公里的路程,出租车打表要8块,网约车一口价4.8元,差价近乎一半,要是碰上平台发券,实际花的钱能更少。 更让人窝火的是那些藏在暗处的额外支出,北京的出租车不仅有13元起步价,低速行驶时每5分钟还要加收1-2公里租价,早晚高峰堵在路上,计价器的数字跳得比心跳还快,等车到地方,费用往往比预估多出一截。 上海的付先生更倒霉,从浦东机场回家被司机故意绕路1.5公里,虽说多收的车费才19.8元,但这种明知最优路线却偏要绕远的行为,直接被法院认定为欺诈,最终出租车公司赔了500元才了事。 更荒诞的是,有些出租车公司自己都没理清价格体系,昆明曾有司机自发把起步价降到6元拉客,结果6元与9元的车并排跑,乘客一问全蒙了,投诉不断,最后这场“自卷”只能草草收场。 网约车虽说也有高峰溢价,但至少下单前就能看到预估总价,多少花得明明白白,不像出租车,开门上车就像打开了没有定价的账单。 价格不透明还只是开胃菜,服务质量的落差才真让人寒心。2025年上海第二季度的测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出租车的“优质服务”类指标才拿到69.27分,连及格线都没摸稳,其中“规范用语”得分更是低至48.92分,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乘客都没听到司机说过一句礼貌用语。 付先生当年提醒司机按导航走,得到的却是“你不懂,我们天天走”的回怼,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并非个例。 更让人无奈的是服务的随机性,同样是打车,运气好能碰到主动帮提行李、主动出具发票的司机,运气差遇上的可能是车内烟味弥漫、座椅上满是污渍的“脏车”,甚至还有司机边开车边刷手机,把乘客安全当儿戏。 这种全凭司机自觉的服务,跟开盲盒没两样,而网约车至少有平台评分兜底,司机服务好不好,看一眼星级就心里有数,评分低的司机还会被限制接单,这是出租车行业很难做到的。 接单效率也是一大难题,昆明主城五区的出租车单车日均才15单,有些司机挂在高德平台上12小时都没动静,只能在烧烤摊旁排队到凌晨,而合规网约车日均订单能达到30万单,差距一目了然。 还有曾经出租车靠“扬手即停”的便捷性立足,如今这份优势早已被网约车的确定性碾压。打出租车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辆空车什么时候来,雨天雪天更是连影子都见不着,好不容易拦到一辆,还可能被司机问清目的地后以“不顺路”为由拒载。 而网约车只要在手机上点一下,就能看到司机还有几分钟到,车牌号、车型一清二楚,甚至能知道司机有没有绕路。 上海的测评显示,出租车“服务便捷”得分高达97.49分,但这更像是种讽刺——能拦到车的前提是你足够幸运,运气好遇到高分选手,且目的地合司机心意,运气差碰上服务摆烂的,全程只能憋着气。 说到底,大家宁愿在寒风里等网约车,不是不喜欢“扬手即停”的便利,而是受不了出租车的“随心所欲”。当年出租车嘲笑网约车依赖手机、手续繁琐,如今自己却活成了价格模糊、服务随缘的模样。 乘客要的从来不是多便宜的车费,而是花明白钱、享稳当服务的踏实感,可现在的出租车,恰恰丢了这份踏实。
为什么大家现在宁愿等网约车,也不坐出租车?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出租车,已经彻底活成
依秋聊趣
2025-10-14 17:53:48
0
阅读:80
那抹火橙的黄花
坐标武汉,去年秋冬季节的事情:凌晨一点左右,从白沙洲叫个代驾到舵落口,60不到;晚20:00左右叫个的士到舵落口120不到;下午16:00不到,网约车(不是拼车)到舵落口,70不到 自此,再也不拦的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