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美国大豆正值丰收季,可豆农们笑不出来。社交平台上,堆积如山的豆堆照片刷屏,配文满是“大豆无处可去”的哀叹,丰收的喜悦早被滞销的焦虑冲得一干二净。 同一时间,中国主要粮食码头却呈现另一番景象:南美大豆运输船排着队靠岸,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的货轮络绎不绝,5月以来每月平均有40多艘这样的船抵达,船上90%都是大豆。 码头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1至9月,美国粮食运输船靠岸艘次从去年的72艘跌到32艘,降幅足足56%。更刺眼的是,7月之后,美国粮食船在这儿的靠岸数直接归零。 这组数字背后,是中国市场的选择——自5月起,中国已停止购买美国大豆。对美国农业来说,这可不是小事,大豆可是他们的出口“顶梁柱”。 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额达245.8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4%,稳稳坐住头把交椅。而中国,一度买走了其中一半以上,126.4亿美元的采购额,相当于撑起美国大豆出口的半壁江山。 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近2700万吨,可今年秋收前的1至7月,这个数字骤降到590万吨。美国一家市场调研公司给出的预测更让人揪心:要是中国在11月中旬前还不重返美国市场,他们损失的对华订单可能达到1400万至1600万吨。 失去中国,可不就是丢了半个市场?这样的落差,让美国大豆产业直接陷入“冰火两重天”。 为了“救豆”,美国上下都动了起来,首当其冲的是那些焦头烂额的豆农。 他们抱着一丝希望,远赴异国寻找新市场。希尔刚从柬埔寨回来,挤在巴士里深入农村,向当地渔业养殖户推销,劝他们把鱼粉换成美国豆粕当饲料,说这样能养出品质更好的鱼。 下个月,他还打算去摩洛哥,找养鸡户碰碰运气。罗布·埃沃尔德也去过罗马,和突尼斯的禽类生产商见面,可他心里清楚,这些国家的订单顶多算“安打”,根本没法和中国市场的“本垒打”比。 欧盟和墨西哥是美国大豆的第二、三大买家,可两国每年合计采购额才50亿美元,连中国2024年采购量的一半都不到。越南、埃及这些新增市场的量更是杯水车薪,想填补中国留下的空缺,简直是天方夜谭。 美国国会去年12月刚给农业砸了100亿美元救助金,如今又在琢磨追加100亿到140亿美元。特朗普更是放话,这周就要出台农业扶持措施,还说要动用关税收入给救助计划兜底。 可嘴上说得热闹,实际进展却拖拖拉拉,白宫官员把锅甩给政府停摆,说救助计划被迫推迟。农时可不等人,豆农们等得起吗?伊利诺伊州的迪恩·布赫霍尔茨已经心灰意冷,成本涨、价格跌,加上身体问题,他决定今年种完就收手,明年把土地租出去。 “本来想种到入土为安,可现在要么背更多债,要么只能放弃,继续干根本不现实。”他的无奈,是很多美国豆农的缩影。更要命的是,中国市场的转向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重构。 2025年1至8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7331.24万吨,其中巴西大豆占比71.6%,美国只剩22.8%。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预测,2025年巴西大豆出口总量能到1.1亿吨,创历史新高,而中国买走了巴西近八成的大豆。 为啥中国偏偏选南美?答案很简单,市场永远会选更划算、更稳定的合作方。巴西和中国贸易关系友好,政策风险低,大豆品质和美国不相上下,价格还更有竞争力。 反观美国,动辄挥舞关税大棒,政策反复无常,中国买家自然不敢轻易签长期合同。2025年,中国与美国大豆出口商的长期合同量降了30%,转向巴西的却涨了45%,这就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曾任美国南方司令部司令特别助理的利兰·拉扎勒斯看得明白,中国选南美供应商,是在传递清晰信号:“中国在世界上还有别的朋友,尤其是在全球南方。这些国家成了中国的‘安全阀’,也加强了中国谈判的筹码。 ”美国大豆陷入的“滞销→价格暴跌→收入减少→产业萎缩”循环,说到底是单边主义政策反噬的结果。总想用“美国优先”那套搞极限施压,忽视全球化下的相互依存,最终只能砸了自己的饭碗。 美国的“救豆行动”还在继续,可路越走越窄。救助金治标不治本,顶多帮豆农撑一时,填不上中国市场的窟窿;开拓新市场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培育一个能替代中国的大市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有大豆行业代表直言,就算中美能谈成,运输窗口期也过了一半,对今年的豆农来说,早就错过了最佳时机。这场大豆危机,给全球贸易敲响了警钟。贸易战没有赢家,单边主义不得人心。 美国要是还抱着关税霸凌那套不放,只会把更多市场拱手让人。眼下,美国豆农的焦虑还在蔓延,他们的遭遇或许能让更多人明白: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才是正道,搞对抗、筑壁垒,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眼下美国大豆正值丰收季,可豆农们笑不出来。社交平台上,堆积如山的豆堆照片刷屏,配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14 22:29:21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