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河南邓州腰店镇御龙湾河边,一名女童不慎落水,被湍急河水冲出去足足三里地,眼看就要没了性命。危急时刻,两名正在夜钓的市民没有丝毫犹豫,靠着手中的路亚鱼竿当“救生工具”,一步步将女童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一、惊魂夜!女童落水被冲三里地,河水湍急根本抓不住 10月13号晚上,邓州御龙湾河边本来安安静静的,不少人趁着凉快出来散步、钓鱼,谁也没料到会突发意外。 据目击者说,当时一个小女孩不知道是没看路还是不小心,“扑通”一声就掉进了河里。这几天河南刚下过雨,河里的水又急又凉,流速快得吓人,女童一落水就被河水带着往下冲,根本没法自己挣扎。 “孩子在水里漂着,就露个小脑袋,哭都快哭不出来了!”旁边有人发现后急得大喊“救人”,可河水太急,岸边的人根本不敢贸然下水,只能跟着河边跑,眼睁睁看着女童被冲出去老远。 就这么一眨眼的功夫,女童被河水冲出去了三里多地(差不多1500米),距离越拉越远,情况越来越危险——孩子体力快耗尽了,身体开始往下沉,再晚一步,可能就真的没救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河边传来两声大喊:“抓住!抓住鱼竿!”原来是两名正在夜钓的大哥,他们听到呼救声后,立刻朝着女童漂流的方向跑,还紧紧抓着手里的路亚鱼竿,这根鱼竿,成了女童最后的“救命稻草”。 二、教科书式救援!路亚竿为啥能成“救命神器”? 可能有人会问,钓鱼竿那么细,怎么能拉得动一个孩子?这俩大哥的救援,其实藏着满满的“技巧”,堪称“教科书级别”,还得从路亚竿的特性和正确救援方式说起。 先搞懂:为啥是路亚竿,不是普通鱼竿? 咱们平时见的鱼竿分很多种,这次救了命的“路亚竿”,天生就适合应急救援: 够长够结实:路亚竿一般长1.8米到3米,能伸到离岸边很远的地方,而且竿身韧性强、承重好,拉一个几十斤的孩子完全没问题,不会一拉就断。 有“线轮”能控速:路亚竿自带线轮,线可以慢慢放、慢慢收,不像普通鱼竿的线固定长度,能跟着水流调整,一步步把人往岸边拉,不会因为用力太猛把孩子拽伤,也不会让孩子被水流再次冲远。 救援的关键:不盲目下水,“远距离施救”是王道 这俩大哥的做法,完美避开了“野泳救援”的大忌,特别值得大家学: 1. 不逞能下水:野外河水湍急,底下还有暗礁、水草,就算会游泳,下水后也很容易被水流卷走,连自己都救不了。大哥们没贸然跳河,而是站在安全的岸边施救,这是最聪明的第一步。 2. 让孩子抓稳“受力点”:他们把路亚竿的竿稍(最前端)递到孩子面前,让孩子紧紧抓住竿稍和鱼线,这样孩子有了支撑,不会继续下沉,也能借着力保持身体稳定。 3. 慢慢收线“往岸边带”:借着线轮的控制,大哥们一点点往回拉线,速度不快但很稳,顺着水流方向慢慢把孩子往岸边挪,最后等孩子靠近岸边,再合力把她拉上了岸。 法律知识点:救人要注意“避险”,别让好事变麻烦 这里必须提醒大家:见义勇为是好事,但也要注意“合法合规”,避免自己受伤或惹上纠纷: 优先“远距离救援”:根据《民法典》,见义勇为时要“采取合理措施”,如果明明可以用工具救援,却非要冒险下水导致自己受伤,可能会承担部分责任;如果因为救援方式不当,导致被救者二次受伤,也可能面临纠纷。 “见义智为”比“见义勇为”更重要:遇到有人落水,第一时间喊人帮忙、打110/120,同时找身边的工具(鱼竿、绳子、救生圈、木板等),比自己冲上去更靠谱。这次俩大哥用路亚竿救人,就是“见义智为”的最好例子! 三、网友炸锅:这俩大哥太牛了!但更该警惕“河边危险” 事情一曝光,网友们都被这俩钓鱼大哥圈粉了,评论区全是点赞和讨论,主要分成两派声音: 夸“救命大哥”的网友 “这哪是钓鱼竿啊,这是‘救命竿’!俩大哥反应太快了,手稳心细,要是换个人,可能鱼竿都递不准!” 关注“儿童防溺水”的网友 “必须给孩子普及防溺水知识!告诉他们不管水浅水深,都不能靠近河边,万一掉下去真的来不及!” 结论:这根“救命鱼竿”,该让更多人知道的事 这场救援虽然有惊无险,但背后的问题值得所有人重视: 1. “见义智为”比“硬冲”更重要:遇到落水者,别第一时间想着跳河,先找身边的“救援工具”——鱼竿、绳子、木板、空水桶都行,远距离施救既安全又有效。 2. 家长的“视线监护”是防溺水第一道防线:尤其是秋冬季节,河水湍急、水温低,孩子落水后存活率更低,带孩子去河边一定要看紧,别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3. 普通工具也能当“救生神器”:路亚竿、工兵铲、甚至长柄伞,平时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刻都能救命,你还知道哪些“冷门救命工具”? 最后,必须再夸夸这俩邓州大哥,他们用一根鱼竿救了一条命,不仅救了一个孩子,更救了一个家庭!你觉得这俩大哥的救援厉害在哪?平时去河边,你会特意留意身边的“救援工具”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新郎跳河身亡真相大白!其父称儿子婚车内和新娘一直争吵,留下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信息
【287评论】【9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