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某县消防救援大队被曝给各街镇下“罚款任务”:每月必须完成至少2件行政处罚,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还搞“群接龙打卡+月末通报”催进度。好在县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从“整齐划一”的处罚数据中发现猫腻,及时叫停这一要求。这事不光荒唐,更是明确的违法行为,戳中了大家对“逐利执法”的痛点。 一、离谱操作:消防罚款成了“必完成KPI”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消防安全执法这么严肃的事,居然被搞成了“冲业绩”。 今年4月,河南某县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在检查时,发现了个怪事:近半年全县23个街镇的消防行政处罚,数据简直“完美”得不正常——每月处罚案件不是2件就是3件,罚款金额死死卡在2000到2500元之间。这哪像随机发生的执法案件,倒像提前算好的“作业”。 一查才知道,根子在县消防救援大队。他们居然通过微信工作群,给各街镇下了“月度硬指标”:行政处罚不少于2件,罚款不少于2000元。为了逼大家完成,还搞了一套“管理办法”——每天在群里接龙打卡报进度,月底没完成的还要通报批评。 合着消防员的工作重心,从排查火灾隐患、保护群众安全,变成了“凑够罚款数”?难怪有网友吐槽:“这哪是执法,分明是按指标‘创收’!” 更讽刺的是,消防执法的初衷本是“防患于未然”,可一旦和罚款指标挂钩,逻辑就全歪了。基层执法人员可能为了完成任务,盯着小问题“小题大做”,反而对真正危险的重大隐患视而不见——毕竟“罚小的”更容易凑数,还不得罪人。 二、法律实锤:罚款设指标,白纸黑字写着“违法” 有人可能觉得“只是下个任务,至于上纲上线吗?”还真至于,这事儿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咱普通人必须搞明白其中的门道。 1. 国务院早明令禁止,这是典型的“顶风作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的通知》里写得清清楚楚:严禁下达罚没指标。司法部也明确说了,设定罚没指标背离了行政执法的初衷,严重砸了执法的严肃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消防执法的核心是维护公共安全,罚款只是辅助手段,目的是督促整改隐患。可一旦给罚款定了“KPI”,执法就变成了“为罚而罚”,性质从“维护秩序”变成了“追逐利益”,这本身就违背了行政执法的根本原则。 2. 基层被迫“凑数”,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执法乱象 指标压下来,基层执法人员怎么办?要么“选择性执法”,专挑好说话的小商户开罚单凑数;要么“过度执法”,把轻微违规往重了罚;甚至可能出现“无中生有”的假案件——这些行为不仅侵害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更会让大家对执法部门失去信任。 就像这次的案例,罚款金额集中在2000元左右,刚好卡着“最低指标”线,这背后很可能就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应付式执法”,真正的消防隐患反而没解决。 3. 监督局及时叫停,这才是“监督该有的样子” 值得庆幸的是,县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没放过这个“异常数据”,主动启动监督程序,给消防救援大队下了《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要求立即取消罚款考核,纠正“以罚代管”的歪风。 这步操作太关键了——行政执法不能“自己说了算”,必须有外部监督盯着,发现偏差及时拉回来,这才能保证执法不跑偏。 三、网友炸锅:执法不是“创收工具”,公信力丢了补不回! 这事一曝光,评论区直接炸开了,大家的态度出奇一致,全是吐槽和质疑。 怒斥“逐利执法”荒唐:“见过给销售定KPI的,没见过给罚款定KPI的!消防是保安全的,不是搞‘创收’的,这操作简直刷新三观!” 担心基层商户遭殃:“最后还不是小餐馆、小超市倒霉?大单位不敢惹,只能捏软柿子凑数,这对小微企业也太不公平了。” 点赞监督部门给力:“还好监督局眼睛亮,从数据里看出猫腻了!要是没有监督,这‘罚款指标’指不定要搞到什么时候。” 追问背后原因:“为啥要定罚款指标?是不是经费紧张想靠罚款补窟窿?再难也不能拿执法公信力换钱啊!” 结论:叫停指标只是第一步,更要堵死“逐利执法”的漏洞! 这次的“罚款KPI”被及时叫停,是个好结果,但网友真正关心的是:这种荒唐事为什么会发生? 有人猜测是“财政经费紧张”,想靠罚款填缺口。可再难也不能走歪路——执法部门要是成了“街头收账人”,企业不敢安心经营,老百姓对政府失去信任,最后损害的是整个地方的发展根基。 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是得明确执法考核的“正确打开方式”,考核消防员该看隐患排查了多少、火灾事故降了多少,而不是罚了多少钱;二是要把监督机制盯得更紧,不光要靠“监督局发现异常”,更要让企业和群众有便捷的举报渠道,让“逐利执法”无处藏身。 最后想问大家:你遇到过类似“为了罚款而执法”的情况吗?该怎么避免执法部门把“罚款当业绩”?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警察问小伙:“你眼睁睁的看着有人掉河里了,为什么不救啊?”小伙说:“我本来是想
【246评论】【20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