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的残酷实践,撕开了“军民目标界限”的虚幻面纱。俄军早期对民用设施的克
实事大家谈
2025-10-15 09:09:30
俄乌战场的残酷实践,撕开了 “军民目标界限” 的虚幻面纱。俄军早期对民用设施的克制,换来的是乌军借第聂伯河公路桥深夜运坦克、用民用电台传递北约情报的被动。直到调整策略直击战争命脉,才逐步掌握主动权。
能源设施首当其冲。俄军冬季打击变电站后,乌军防空导弹阵地因断电耗尽柴油,只能眼睁睁看着战机掠过;赫尔松一民用油库被炸,乌军装甲旅失去半月油料补给,分散抽油时遭伏击。通信节点同样致命,伪装成广播电台的情报站被端后,乌军瞬间失去俄军动向来源。
工业与交通更是战争潜力核心。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从修坦克到历史上造 “拖拉机坦克” 的过往证明,民用厂房只需调整生产线便成军工枢纽。连接乌西部的铁路隧道被炸后,西方援助武器迟到一周,直接影响前线战局。
战争本就残酷,对 “可服务于战争” 的设施心慈手软,只会让己方付出更多伤亡。俄军 2025 年对敖德萨港口、切尔尼戈夫铁路电力设施的打击,更印证了这一逻辑。
东方大国从中习得的,不是好战,而是清醒:认清目标本质、摧毁支撑体系,才是快速止战、减少伤亡的关键。这种认知形成的威慑,恰恰是守护家国的坚实屏障。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