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麻了!油田和煤田下居然有铀!中国终于摘掉了“贫铀”的帽子 几十年来,中国在核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0-15 12:46:35

赚麻了!油田和煤田下居然有铀!中国终于摘掉了“贫铀”的帽子 几十年来,中国在核能这块拼图上,铀资源一直是一块“短板”。 虽然核电站一座接一座地建,核潜艇、核武器也没少搞,但背后的现实是,中国的铀矿储量一直被贴着“贫铀国”的标签。 过去几十年,铀矿靠进口,风险可想而知。可现在局面变了,不是小变,是翻篇式的改变。 2025年初,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泾川区,找到了一座超大型铀矿。 而且不止一处,7月又在塔里木盆地深层发现了埋藏在1800多米地下的砂岩型铀矿。这两块“宝地”直接把中国的铀资源储量推上了新高度。 过去几十年找不到的,现在在油田和煤田底下找着了,不仅找着了,还找多了。这下子,那个“贫铀”的帽子,真的是可以摘下来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铀矿勘探基本靠“老办法”,参考苏联和澳大利亚经验,主要找花岗岩型铀矿。 也在不同地方陆续发现了一些小矿,但矿层浅、品位低、开采难。最早的711矿虽然在原子弹那会儿立了功,可撑不了多久。 而且随着核电站越来越多,年需求噌噌往上涨,自产的那点铀根本不够用。 到2009年,中国的铀储量只有17万吨左右,自给率不到两成,大部分靠进口。那时候要不是从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进口,国内核电站的燃料都得停工。 但国际局势有点风吹草动,比如俄乌冲突这种级别的变故,运输、价格、供应链全都跟着出问题。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那年在内蒙古大营地区,科研团队在煤层附近发现了大规模砂岩型铀矿。 这种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体矿藏,而是地下水通过砂岩层慢慢把铀沉淀下来,和油气的分布区域高度重合。 这一下子点醒了很多地质专家:原来铀矿可以和煤田、油田“共生”,关键是之前没人认真去找。 从那以后,“煤铀共探”、“油铀共探”成了新路子。原来油气田用过的勘探数据,现在也能拿来找铀;地质队带着伽马测井仪,把油井的放射性读数一测,一下就发现了不少异常点。 2018年在通辽钱家店的发现,就是靠这种办法找到的。以前觉得是废井的地方,结果成了宝藏。 这些年,中国的铀矿储量一路上涨,到2021年已经接近33万吨。而在2025年初的泾川和年中的塔里木矿一出,直接把资源量推得更高。 更重要的是,技术也跟上了。过去很多低品位矿(铀含量低)都被当成“没用”,现在通过“酸法地浸”技术,把铀从地下用化学溶液溶出来,不用大动干戈开矿,就能提炼出来。 而“天空地深三维探测”这种高科技手段,更是让找矿精度大幅提升,既快又准。以前靠人工踩点,现在靠大数据和AI算法,整个效率和精度翻了几倍。 这一连串发现,不只是让中国在资源层面松了口气,更让整个核能产业链看到了安全感。核电站每年需要几万吨铀燃料,现在国产就能搞定,没必要再担心海上运输、国际制裁、汇率波动这些不确定因素。 更关键的是,中国现在还在输出铀勘探技术。南美、中亚、非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和中国合作,希望借助中国的经验去本国找矿。 从“贫铀”到“富铀”,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绕了个大圈子,但好在方向对了。如果说过去是靠进口补短板,现在是靠创新补空白。 而这个过程里,默默无闻的地质工作者们吃了不少苦,走了不少弯路,但却一步步把地图上的空白填满。 眼下,中国的铀资源已经能撑起国内核能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在往外拓展。这不仅让核电站有了底气,也让中国在全球能源安全博弈中多了几张底牌。 未来的能源战争,不一定是石油或者天然气那么简单,关键是“自主可控”,而铀,就是这个新周期下的“硬通货”。 从“找不到”到“藏得多”,这是一次技术、战略和思路的三重胜利。 铀从地底冒出来的那一刻,不止是资源的觉醒,更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底气”觉醒。这才是真正的“赚麻了”。

0 阅读:3151

评论列表

向日葵

向日葵

6
2025-10-15 16:33

富的流铀

三中三 回复 10-15 21:05
富🉐流油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