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正在犯下滔天大错!新加坡外交家马凯硕说,亚洲国家眼看中国被西方打压却保持沉默,这是个巨大错误。 美国刚刚对越南加征了关税,这可不是“误伤”,而是一剂清醒剂。 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亚洲国家面对西方围堵中国却保持沉默,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这句话听起来刺耳,但放在今天的国际格局里,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亚洲真的还能沉默多久? 拿越南来说,2025年刚开年,美国就给它送来一份“大礼”,对部分产品加征关税,要知道,越南可是拜登时期被捧上天的“制造业明星”,结果特朗普政府一上台,立刻翻脸不认人。 联合国的报告估算,越南的出口可能因此锐减近20%,这还只是开始,一双耐克鞋里超一半的产能来自越南,现在成本优势一旦被削弱,订单还能往哪儿跑? 再看看韩国,45%的半导体出口全靠中国市场消化,这可不是小数目,一旦中韩关系稍有波动,韩国整个科技行业都可能遭遇寒冬。 台积电也没好到哪去,美国的芯片禁令让它利润暴跌,再先进的技术也架不住地缘政治的冷风直吹。 这就像一条绳子拴着大家的命脉,一头绑着中国,一头系着亚洲的产业链,这时候装聋作哑,等于自己把剪刀递给别人。 这是一个绕不开、但又极其现实的问题:亚洲国家明明同处一张地图、共享一条产业链、面对同一种外部压力,为什么就是无法团结一心? 说到底,亚洲不团结,根子并不只是“愿不愿意”,而是“能不能”,亚洲国家之间的历史恩怨太复杂,很多矛盾压根不是“经济账”,而是“历史账”。 比如中日韩之间,历史问题就像一根刺,时不时就会挑动情绪;南亚的印度与周边国家也时常因为边界、宗教、族群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这些历史问题长期没有彻底解决,导致亚洲国家之间缺乏战略互信,合作的时候总是心里打鼓:你拉我,是不是另有所图?你强大了,会不会控制我? 而且亚洲各国的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既有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也有像柬埔寨、孟加拉这样的低收入国家,还有印度、印尼、越南这类正崛起的新兴市场。 不同的经济体,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富国关心的是“如何保持领先、掌控规则”;中等国家关心的是“如何爬上去、别被卡脖子”;穷国关心的是“如何活下去、吸引投资”。 当大家的“优先级”都不一样时,很难对外部事件有统一立场。哪怕明知西方在打压中国,很多国家也会想:“这是不是我的机会?” 所以,不是没人想团结,而是团结的“成本”太高,“获益”不明。 很多亚洲国家不愿彻底站队中国,是担心得罪美国带来安全风险;但也舍不得中国市场和投资,因为那是经济命脉。 于是就出现一种现象:一边在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里签文件;一边在中国主导的RCEP里赚真金白银;台面上说“开放”,实际上两头下注、保持模糊。 欧美国家有一个很强的“西方共同体”认同感,不管是北约还是G7,大家都会打出“自由世界”的旗号,即便私下各有算盘,表面上也会站在一起。 而亚洲国家呢?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统一的宗教;没有一致的政治体制;甚至连“亚洲价值观”都没有明确的定义。 当你连“我们是谁”都说不清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形成“我们要往哪走”的共识?这就决定了,亚洲的团结,注定比欧洲、北美难得多。 要想真正走向团结,不是靠开几个峰会、签几份文件,而是要建立信任机制、共赢模式和长期战略认同感,这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西方很擅长“叙事战”,喜欢把打压包装成“价值观输出”,亚洲国家不能再当“沉默的大多数”。 加强 媒体合作,比如亚洲国家可以共建多语种新闻平台,把亚洲视角说给世界听;在联合国、G20、APEC等舞台上形成“亚洲共识”,在关键议题上不被西方带节奏; 鼓励本国智库、学者、外交官在国际场合主动发声,讲亚洲故事,讲合作逻辑,如果不说话,别人就会替你说,而且往往说得你不想听。 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主义的硬逻辑,谁都不希望再看到一个国家被“精准打击”,然后其他国家默不作声,坐等自己成为下一个靶子。 很多人误以为,美国打压的是中国,但真正看清的人知道,这是对整个亚洲制造能力和崛起势头的遏制,今天是中国,明天可能就是韩国、越南、印尼,甚至印度。 西方打压中国的方式,已经从技术封锁、贸易战,延伸到供应链重组和舆论围堵,这一整套操作,目标并不仅仅是遏制中国,而是要让“亚洲制造”的集体优势失效。 马凯硕说得很直接:如果亚洲继续沉默,就等于让自己成为“分而治之”的牺牲品。这个时代,不再允许模糊不清的立场,谁躲得快,谁就死得慢点,但终究逃不过这场风暴。 如果亚洲还想在未来的全球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得从现在开始:放下幻想,摆脱依赖,团结发声。 因为,没人会替你说话,除了你自己。
亚洲正在犯下滔天大错!新加坡外交家马凯硕说,亚洲国家眼看中国被西方打压却保持沉默
顾议史实
2025-10-15 14:45:12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