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退出!拉脱维亚退出!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   立陶宛、拉脱

顾议史实 2025-10-15 14:45:16

立陶宛退出!拉脱维亚退出!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   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几乎同一时间宣布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紧接着,波兰和芬兰也相继跟上,这不是巧合,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集体退群”。   为什么一个和平裁军公约突然成了“安全负担”?五国为何不约而同选择翻脸?答案,得从俄乌战场说起,也得从地雷这种“老武器”讲起。   《渥太华禁雷公约》是全世界公认的反地雷公约,禁止使用、储存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现在,五个挨着俄罗斯的国家集体退群,直接把这个公约“打了个窟窿”。   这五个国家,都有一个共性:都贴着俄罗斯,地理决定命运,安全焦虑在这片区域从来都是“标配”。   特别是俄乌冲突打到2025年,乌克兰战时状态已经延长到第16轮,打成了“持久战+消耗战”的模式,对这些邻国来说,俄罗斯的威胁早就不是“假设”,而是“现实”。   其实早在去年,乌克兰就已经率先退出了禁雷公约,它的理由同样直接:面对一个用导弹、炮火和无人机不讲武德的对手,不对称作战下,地雷是我们最便宜、最有效的“拖延时间工具”,这不只是战术选择,而是生存手段。   这点对波兰、芬兰也一样,波兰东部是大片开阔平原,一旦有事,坦克就能一路开到首都,芬兰北部则是林区、沼泽,地形复杂但难以防守,地雷这种便宜又实用的“冷兵器”,正好能给他们筑一道“心理安全线”。   所以这次退群,不是为了挑事,是为了备战。是东欧国家在现实面前,选择了“自保优先”,地雷不是新鲜玩意儿,但从来都不是“好东西”。   它们的存在,总是与战争、伤痛甚至“后遗症”挂钩,1997年签署的《渥太华公约》就是为了彻底消灭这种“战争遗毒”。   的确,地雷在战时是武器,但在和平时就是杀手,数据显示,全球仍有至少35个国家存在未清除的地雷,受害者中一大部分是无辜平民,甚至是儿童。   退约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合法储存和使用地雷,那未来一旦战火蔓延,受伤的只会是士兵吗?   退约国家的态度几乎一致:不是我们不想遵守规则,是规则已经保护不了我们。   这让外界陷入两难,一边是理想中的“无地雷世界”,一边是现实里的“安全焦土”,没有哪个政府会拿国家命运去赌一纸公约的温度。   地雷是战争结束后的“隐形杀手”,战争可以结束,地雷却可能“活着”几十年,一颗埋在泥土中的地雷,可能不分敌我、不挑时间,随时随地都能引爆,这正是地雷对平民最大、最隐蔽的威胁。   全球每年约有5000至7000人因地雷伤亡,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是儿童,比如在阿富汗、柬埔寨和非洲一些战乱国家,很多孩子只是去放牛或捡柴,脚下一踩,命就没了。   有些孩子幸存下来,却失去了双腿,终身残疾,问题在于,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地雷。   地雷不会自动销毁,也没有“使用期限”,一颗埋了20年的地雷依然可能致命,这让它成了“战争后遗症”的代名词。   在乌克兰,俄乌冲突持续至今,国际组织估计其境内可能存在上千万颗地雷,这些地雷不仅阻碍军队推进,更是让战后重建面临长期困境。   排一颗地雷,不是拿个铲子挖出来就完事,通常需要专业设备、高风险操作,甚至还要动用爆破。   而地雷带来的,不只是对个体的伤害,还有对整个社会的“冻结效应”,它让人们不敢回家、不敢发展、不敢播种、不敢修路,战争结束了,生活却像被按了“暂停键”。   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一些更难以排查的“塑料地雷”或“智能地雷”,塑料材质让金属探测器失效,而“跳雷”、“定时雷”等高科技地雷甚至可以感应人接近后再爆炸,这让排雷难度再次升级。   一些国家在退约后可能会恢复这些地雷的使用,虽然他们承诺“不会伤害平民”,但战争的残酷在于一旦开打,控制权很快就模糊了。   所以这才是国际社会反对地雷、推动《渥太华公约》的根本原因,不是不理解国家安全,而是明白战争可以有终点,但地雷的代价,是一代又一代人要承受的。   东欧国家退群,是现实考量下的“硬选择”;但对平民来说,那些埋在泥土里的地雷,可能才是战争留下的“最后一颗子弹”。   退约并不意味着他们要主动挑衅俄罗斯,相反,这是一种极端的防守姿态,但问题是,这种防守方式一旦被接受,其他国家会不会也步其后尘?   比如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甚至是土耳其,会不会也觉得“退群更安全”?那时候,《渥太华公约》的意义还剩下多少?   东欧这波集体退群,不是闹剧,也不是突发,而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战略宣言,他们用行动告诉世界:在安全面前,规则必须为现实让路。   地雷不是问题的根源,它只是一个象征,而真正的问题是,国际秩序的“保护伞”到底还能撑多久?东欧已经不再等待答案。

0 阅读:92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