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云海澄碧翠 2025-10-15 18:55:31

“虽然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花费数亿,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 1995年的洛杉矶,一面五星红旗正在升起,旗下一个高鼻深目、貌似“老外”的男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叫熊德龙,一个血脉里找不到丝毫华人基因的印尼裔荷兰人,一个与中国本无瓜葛的人,那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究竟从何而来? 他的“根”并非长在血脉里,而是扎进了养父母用爱与牺牲浇灌的土地,当年那对在印尼勉强经营着一家,濒临倒闭面馆的客家华侨夫妇,本想收养个华人孩子。 可当他们看到孤儿院里那个,瘦弱的“异族”婴孩时,一个眼神就让他们心软了,那份爱沉重而实在,在熊德龙八九岁的记忆里,母亲为了凑钱寄回广东梅州老家,含着泪当掉了自己唯一的手镯。 那个画面成了他心里一个永恒的“图腾”,让他明白“家”和“根”,是值得付出一切去守护的,所以父母口中那句“别忘了你的根”,对他来说指的从来不是基因,而是这份养育之恩和那个叫梅州的地方。 情感上的归属,很快就被刻进了骨子里,成了一种文化本能,你要是闭上眼睛只听他说话,那一嘴地道的客家话,绝对会让你以为是哪位从梅州来的老乡。 他甚至能随口诵读《增广贤文》,这份文化浸润,早已把他的思维方式彻底“汉化”,这种认同感不只在嘴上,后来他定居美国,直接给自己的私家花园取名“锦绣中华”。 这是一种无需言说的宣告,也是一种刻意的提醒,提醒自己、也告诉后代,心归何处,从情感的亲近,到理智上认定自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文化完成了最关键的“塑造”。 如果说情感是“种子”,文化是土壤,那么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就是他浇筑起来的丰碑,当别人好奇他为何把海量财富投向中国时,他的回答简单又直接:“我的心在这儿”。 这不是一句空话,梅州当地的师生都说,没有他,家乡的建设至少要慢好几年,从嘉应学院到嘉应大桥,再到梅县医院,他把对“故乡”的抽象情感,变成了一座座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建筑。 他甚至自掏腰包,资助了超过两千名中国干部出国考察,因为他坚信,人的眼界和本事,远比单纯的金钱重要,这是在为“家”的未来投资,他的行动也早已超越了家乡梅州。 1997年香港回归,他在美国组织盛大的庆祝活动,收购当地报纸,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只为“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好”,他把守护这个身份的形象,看作了自己的责任。 熊德龙的人生就像一个“范本”,告诉我们身份认同,也可以是一场伟大的自我构建,它由爱开启,由文化浸润,最终由行动来证明。 在一个越来越看重血缘和族群的世界里,他的故事像一声清脆的“回响”,你的根在哪里,更多的是一种选择,和一生的践行,一颗“中国心”或许与血统无关,但一定与深沉的爱和不悔的行动有关。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