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安徽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她的徒弟:“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中,三年后再开,我就是佛陀”。三年过去了,徒弟开了大水缸,当时就傻眼了。 九华山通慧禅林里,这位老尼姑走得特别安静。她提前七天就开始不吃不喝,每天只是打坐念佛,直到气息慢慢微弱。 徒弟思尚法师还记得师父交代后事时的场景,老人家特别嘱咐要用坐缸的方式安置自己的遗体,还说自己已经得到弥勒佛的授记,被赐名“悦殊菩萨”。 仁义师太并非生来便入空门,她的俗家名字叫姜素敏,1911年出生于吉林通化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的她并未显露出对佛法的特别向往,反而因目睹家乡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萌生了行医救人的念头。20岁那年,她离开家乡前往沈阳,进入当地的一所中医学校系统学习,凭借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针灸、推拿等医术,毕业后便在东北多地游走行医,为贫困百姓免费诊治,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人间的疾苦。 1940年,30岁的姜素敏在山西五台山出家,法号“仁义”,正式踏上修行之路。但她并未放弃医术,反而将行医与修行结合,在寺庙周边为僧众和村民看病,积累了深厚的口碑。抗日战争期间,五台山一带常有伤员流落,仁义师太不顾个人安危,利用寺庙的隐蔽条件收治抗日战士,用自己的医术为他们处理伤口、调理身体,很多战士在她的照料下得以康复,重新回到战场。这段经历让她的修行更添了一份家国情怀,也让她对“慈悲”二字有了更切实的理解——不仅要渡己,更要渡人。 新中国成立后,仁义师太辗转多地修行,1983年来到安徽九华山通慧禅林,此后便在此定居。此时的她已年过七旬,但依旧坚持每日打坐、诵经,同时继续为周边百姓行医。她的生活极为简朴,寺中弟子回忆,师父的衣物多是补丁摞补丁,化缘得来的钱也大多用来购买药材和资助贫困学生。对于自己的过往,她很少主动提及,只有在弟子问起医术渊源时,才会简要说起东北行医和五台山救伤员的经历,言语间从未有过炫耀,只强调“医者仁心,佛者慈悲,本是一体”。 1995年,仁义师太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开始向弟子交代后事。她拒绝了传统的火化方式,选择“坐缸”,这在佛教中是一种特殊的遗体保存方式,通常只有得道高僧才会采用,目的是为了验证修行成果。弟子们虽有疑惑,但出于对师父的敬重,还是按照她的嘱咐准备了一口大瓮,在瓮底铺好石灰、木炭等防潮材料,待师太圆寂后,将她的遗体盘坐放入瓮中,再用盖子密封,放置在禅林的一间静室里。 三年时间里,弟子们每日都会到静室外诵经祈福,虽对师父“成佛陀”的说法半信半疑,但始终恪守着承诺。1998年,约定的时间已到,思尚法师带领弟子们打开大瓮,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震惊——仁义师太的遗体并未腐烂,皮肤依旧保持着一定的弹性,面容安详,就像只是睡着了一般。这种现象在佛教中被称为“肉身不腐”,历史上九华山曾出现过多尊肉身菩萨,仁义师太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专家们对遗体进行了考察,发现其肉身不腐的原因除了坐缸时的防腐处理外,更与仁义师太生前长期的修行、清淡的饮食以及平和的心态密切相关。她一生行医救人,积德行善,内心无过多杂念,这种精神状态对身体机能的调节或许起到了特殊作用。 仁义师太的肉身后来被装金供奉在通慧禅林,成为九华山的一处特殊景观。她的故事不仅在佛教徒中广为流传,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位传奇尼僧的一生——她既是修行者,也是医者,用一生践行着“慈悲为怀”的信念,从东北的民间医生到九华山的肉身菩萨,她的经历跨越了大半个世纪,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诠释了信仰与善行的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95年,安徽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她的徒弟:“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
微笑着前行
2025-10-16 09:26:58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