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一语道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酒店、饭店机器人都不奇怪,但现在的智能科技似乎有些跑偏,那些需要放火、排雷、高空的工作,机器人不去代替,反而去抢快递员、服务员的饭碗!
柳冠中这个人,1943年出生在上海,从小对设计感兴趣。1961年他考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筑装饰系,学了五年本科,毕业后去湖南搞实际设计,积累了不少经验。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他又回到母校深造,系统学了设计理论。1980年,他出国到德国斯图加特造型学院留学,那儿的环境让他接触到欧洲先进的工业设计方法,比如怎么把产品从概念变成实物。
1984年回国后,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设计系,从零起步,教学生怎么从用户需求出发做产品。1990年代,他转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教授和博导,带出一大批设计人才。他还提出“事理学”理论,意思是设计得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光好看就行。2019年,他拿了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现在作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还在指导研究生,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推动工业设计教育往前走。
柳冠中教授在一次讨论中提到,现在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酒店、饭店机器人这些事儿,都挺正常,毕竟能提高效率。但他觉得智能科技有点偏了方向,那些高危工作比如灭火、排雷、高空作业,机器人不去顶上,反而去抢快递员、服务员的饭碗。这话说出来,让人觉得有道理。看看现实,服务机器人市场在2025年已经突破150亿美元,餐饮和物流领域销量增长67%。比如物流公司用智能分拣机器人,每小时处理3000件包裹,比人工快3倍,很多分拣中心机器数量都超了工人。
高危作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才不到20亿美元,消防机器人渗透率连5%都没到,排雷任务90%以上还靠人干。为什么这样?因为做送餐机器人成本低,只要3万元,几个月回本;研发消防机器人得投几百万在耐高温材料和感知系统上,订单还不稳。服务机器人面对的是标准化场景,环境简单,技术门槛低,就能完成送餐、引导这些活儿。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数据.show,服务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平均只有高危作业的1/5,投资回报率高出3倍。
高危场景不一样,火场浓烟挡传感器,雷区地形复杂,对运动控制和续航要求高。现在多数机器人智能等级还停在L1到L2,复杂动作都难稳定,更别说极端情况。大家担心机器人抢饭碗,这焦虑有点片面。快递行业一线派送员减少8%,但智能调度和维护岗位多了23%。真正该操心的是高危岗位的安全,每年消防员在救援中牺牲,排雷兵面临失去手脚的风险,高层建筑火灾风险是普通岗位几十倍。要是把精力分点到高危领域,很多伤亡能避免。
安徽消防试用了消防机器人,能进800℃火场侦查,在仓库火灾中减少人员伤亡。这就是技术该干的事儿。科技不是不行,是方向问题。中国在机器人核心部件上突破了,关节模组价格比去年降一半,AI训练成本通过仿真数据降低。现在缺的是对高危领域的投入,头部企业抢服务市场蛋糕,少有人花3到5年攻坚高危技术,因为短期没回报。但科技价值不光看赚钱快慢,能避险、护命才重要。科技目标不是替普通工作,而是扛危险重担。服务机器人提升效率好,但不能让保护生命的技术只端茶送水。资源投向高危机器人,才有温度。
柳冠中教授的话一出,业内开始动起来。一些机构行动了,安徽恒创研发的消防机器人由本体、消防炮和遥控终端组成,能在1km外操作,进入火场侦检和灭火,壮大应急力量。更多企业转高危领域,市场渗透率慢慢升,国家数据显示安全效益显现。中国消防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集成发展,能灭火、侦察、排烟、破拆、救人。国兴智能2025年推出新特种机器人,更智能、实战强。工业机器人市场2025年超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12%,硬件国产化率超70%。
服务机器人出口额增长54%,中国企业占全球60%以上。就业方面,机器人取代部分岗位,但创造新机会。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到2030年,机器取代8500万个岗位,但创造9700万个新岗位。国际劳工组织说,全球25%岗位受AI影响,高收入国家34%。中国1亿人可能转岗,但AI创造1100万个岗位,取代900万个,净增。智驾和机器人领域新岗位增长28倍。柳冠中继续在清华大学教书,指导学生,推动政策倾斜资源。现在他身体好,还活跃在学术界,专注研究和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