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欧盟在考虑强制要求中国在欧洲的投

极速西柚 2025-10-17 00:28:45

北京时间10月1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欧盟在考虑强制要求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者向欧洲企业移交技术,以提高欧盟产业的竞争力。这些举措将适用于汽车、电池等关键数字行业和制造业,欧盟还会要求投资者使用一定数量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 这些新规则的目标是防止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压垮欧洲工业。” ​​这个所谓欧盟新规计划,撕开了西方市场经济的虚伪面纱。这哪里是公平竞争,分明是明火执仗的“技术明抢”。 ​​荷兰此前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的举动,早已为这种霸权行径埋下伏笔。发达的欧盟,如今却靠掠夺外来投资的核心技术续命,试图阻挡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势头,这般操作既暴露了其对自身产业竞争力的极度不自信,更将“公平竞争”的口号踩得稀碎。若新规落地,欧洲苦心经营的投资环境将遭遇毁灭性打击,全球资本只会用脚投票,远离这片不再讲规则的土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曾引领工业革命、掌控全球产业链顶端的欧洲,如今竟沦落到靠“抢技术”维系产业地位的地步,昔日荣光早已在故步自封中褪色。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落后挨打的国家,我们的技术积累、产业韧性和国际话语权,足以应对任何霸权施压,欧盟的“明抢”算盘,终将难以得逞。 稍微梳理下就会发现,欧盟这套说辞根本站不住脚。他们口口声声说要“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却避而不谈竞争力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响应速度——中国电池企业能在欧洲占据近三成市场份额,靠的不是“掠夺”,而是比欧洲企业早五年布局固态电池研发,比当地工厂高15%的能源转换效率,以及更灵活的定制化生产方案。就拿德国慕尼黑的某新能源车企来说,去年主动放弃本土电池供应商,转投中国企业合作,原因很简单:中国产电池能让整车续航提升80公里,成本却降低12%。这种靠硬实力赢得的市场认可,在欧盟新规里反倒成了“威胁”,简直是颠倒黑白。 更让人不齿的是,欧盟这套“技术强取”的逻辑,已经违背了他们自己主导制定的WTO规则。2023年欧盟自己发布的《外商投资审查报告》里还写着“坚持非歧视性原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才过去一年就翻脸不认账。前段时间中国某车企计划在匈牙利建厂,本想带动当地2000多个就业岗位,结果欧盟以“涉及关键技术”为由反复刁难,要求企业必须分享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代码,否则就不给环评许可。这种做法哪里是“监管”,分明是把“巧取豪夺”写在了脸上。要知道,全球500强企业里有37家都在欧洲有深度技术投资,欧盟今天能对中国企业下手,明天就可能把矛头对准美国、日本的投资者,这种不确定性已经让不少资本开始犹豫——德国商会上个月的调查显示,有42%的跨国企业计划缩减在欧技术投资,就是怕自己哪天也成了“被抢的对象”。 中国这边的应对,早就不是被动防御了。就说电池领域,我们已经在德国、法国布局了6个联合研发中心,专门和当地高校合作攻克下一代电池技术,既遵守当地规则,又掌握核心话语权。去年宁德时代在德国建厂时,主动提出培训500名当地技术工人,还把部分生产线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分享给德国合作伙伴,这种开放共赢的模式,比欧盟的“强取豪夺”高明多了。再看汽车行业,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不仅采用100%可再生能源供电,还带动了当地12家零部件企业升级改造,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合作,才是全球产业链该有的样子。 欧盟要是真为自己的产业着急,与其搞“技术明抢”,不如好好反思下自己的问题。这些年欧洲车企固守燃油车技术,错过了新能源转型的最佳窗口期;电池企业躺在过去的技术优势上睡大觉,研发投入连续三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反观中国,光2024年一年,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就超过1.2万亿元,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是欧洲的2.3倍。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抢来的,而是靠自己拼出来的——欧盟要是一直抱着霸权思维不放,最终只会把自己越逼越远,错过和中国合作的大好机会。毕竟现在的全球市场,早就不是谁能单方面说了算的时代了,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熊伟

熊伟

1
2025-10-17 04:30

我们也可以学习美国,欧盟在大陆的工厂,利润五五分账。

猜你喜欢

极速西柚

极速西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