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13团遭伏击,双方交火后,团长却发现其中“不对劲”,密密麻麻的日

风景繁华 2025-10-17 10:54:36

1943年新四军13团遭伏击,双方交火后,团长却发现其中“不对劲”,密密麻麻的日军根本不是情报中说到的一个小队,正当大家都很担忧之际,团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后让他名声大噪![舔屏] 1943年8月16日夜里,新四军第13团团长饶守坤接到紧急命令,六合地方党组织报告,日军从八百桥据点出动,明日拂晓将对四合墩一带扫荡,情报显示敌军约1个小队加100多名伪军。 饶守坤当即率主力从天长出发,连夜急行军70余里,凌晨4点抵达桂子山北侧,他让部队依托山林和高地设伏,在村口通道布设3挺机枪,准备了20多捆集束手榴弹。 一切就绪后,他把湿毛巾分发给每个战士,这是他在延安学的防毒招数。 天刚蒙蒙亮,前哨班长跑回来气喘吁吁:“团长,不对劲!敌人队伍拉了两里地长,至少五六百鬼子!”饶守坤拿起望远镜一看,心里凉了半截,原情报说的1个小队30来人,眼前这密密麻麻的钢盔少说也有500名日军,后面还跟着200多伪军。 撤还是打?13团只有700多人,子弹平均每人不到20发,但饶守坤脑子转得快,敌人孤军深入,八百桥据点肯定空虚,他立刻给第5旅发报:“建议派部队袭击八百桥据点,我部在桂子山固守待援。”同时申请特务营增援。 5旅旅长回电批准,饶守坤这才松口气,命令2连抢占桂子山以北的高地,卡住敌人退路,7点30分,日军进入伏击圈,13团机枪齐射,手榴弹雨点般砸下去,当场撂倒几十个鬼子。 日军反应也快,迅速散开还击,指挥官发现中埋伏后暴跳如雷,集中迫击炮轰击13团阵地,组织了3次集团冲锋,饶守坤调来仅有的两门小炮,专打敌军炮兵阵地,打到上午10点,战士们子弹见底,拼刺刀时刺刀都捅弯了。 下午1点,敌军放出毒气,黄绿色的烟雾顺风飘来,有战士当场呕吐倒地,饶守坤大吼:“用湿毛巾捂嘴!往后撤30米!”战士们用碱水浸湿的毛巾捂住口鼻,硬是顶住了毒气攻势,这招是饶守坤在延安抗大学的,当时教官说过日军常用刺激性毒剂,碱水能中和。 正僵持时,电台传来好消息:5旅偷袭八百桥得手!日军指挥官听到这个消息脸都绿了,老巢被端意味着退路断了,辎重弹药都没了,敌军军心大乱,有人开始往后缩。 饶守坤瞅准时机:“吹冲锋号!”特务营的增援部队也赶到了,三面夹击,日军扔掉大批辎重仓皇逃窜,13团想全歼敌军,无奈弹药耗尽,只能眼睁睁看着三百多残敌钻进山沟逃了。 罗炳辉听说后专程跑来,拍着饶守坤肩膀说:“能打硬仗,更会打巧仗,这才是我要的团长。”此战让13团在苏皖边区出了名,老百姓编顺口溜:“桂子山上逞英雄,13团专打硬骨头。” 战后13团开总结会,争论该不该追击,饶守坤说了句话:“今天多拼一次命,老乡明天就少挨一发炮弹,咱们是人民的军队,不是为了战果数字打仗。”这话被记在团史里,后来成了13团的团训。 说起饶守坤这个人,江西德兴人,1929年才14岁就跟着方志敏闹革命,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时,他指挥一个营在××渡口阻击敌军两个团,整整顶了8个小时,19岁就升任营长,红军主力北上后,他带着200多人留守闽北苏区打游击,最困难时全团只剩87个人。 1937年闽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饶守坤当团长,后来他被派到延安抗大学习,系统学了游击战术和敌后作战理论,回部队后仗越打越精,连续收复凤阳、泗县,为新四军在皖东北站稳脚跟立了大功。 1943年夏,第13团连续两次出击受挫,部队情绪低落,罗炳辉点将让饶守坤去整顿,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战前侦察—火力协同—预备队反冲击”的作战流程,还专门训练班排长的战场决策能力,桂子山一战,正是这套战法的首次实战检验。 网友热评: “情报错了就撤?不存在的!看到鬼子夹心层直接开干,不愧是铁军!现在年轻人打游戏都学不会这波'反包'操作” “战士们拿湿毛巾捂嘴这招绝了,以前只知道课本上说'英勇抵抗',原来实战这么讲究!给后勤部点个赞” “查了下资料,小田大队后来在孟良崮又被粟裕将军收拾过,这支部队算是被饶团长打出了心理阴影” “比抗日神剧真实多了!没有手撕鬼子,只有指挥员急中生智和战士们用命拼,这才是该拍的主旋律” 如果穿越回1943年桂子山战场,你会给饶守坤团长提什么建议? 信源:新华日报

0 阅读:245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42

用户11xxx42

2
2025-10-17 12:45

小编不用心,应该是新四军伏击小鬼子,而不是遭伏击,弄反了

猜你喜欢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