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看中国,总喜欢拿制裁、封锁或者军事威胁那一套来评估中国的实力,他们习惯用硬指标、用武力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 却往往忽略了真正支撑中国这个庞大体系的根基——那是一种深藏在文化血脉里的力量,一种在几千年磨难中淬炼出来的韧性。 中国的力量,不只是高楼大厦、导弹火箭,也不只是GDP曲线,而是一整套社会运作的文化系统。 这套系统像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一头是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另一头是普通人日复一日、自然而然的生活选择,一个制定方向,一个在行动中落实,两者紧紧扣在一起,互相推动,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根。 从思维方式上讲,中国人做事,总讲究长远,很多外国人看中国时,搞不懂为什么我们不急着去“摊牌”,不急着追求一时的胜负。 这其实是文化里的惯性,就像下围棋,不是非要立刻吃掉对方的棋子,而是一步步布好局,考虑全盘的平衡,为了最终的“势”,哪怕暂时让出一些利益也没关系。 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去争地盘,也不是去搞政治拉帮结派,而是一步步帮别人修铁路、建港口、通航线,让贸易通起来。 看起来慢,但一旦网络织成,就成了稳定的经济纽带,再比如科技创新,中国人更重视长期积累,从材料到芯片,一道道技术攻关,十年磨一剑,不追求立刻见效,而是要一步步打下牢固的基础。 这种耐心早就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上百年前的左宗棠,在行军时,面临的困难远比今天复杂,后勤补给极度困难,粮草运输常常断档。 就在这种情况下,天津的三千个货郎自发地挑着竹篓跟随大军前进,靠卖膏药、针线、茶叶这些小东西维持生计,同时也帮着军队补给。 没有人命令他们去,他们只是凭着一股朴素的信念:军队在前,生意人不能掉队,他们走了八千里,从平原到荒漠,用脚步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连在了一起。 这种底层的自发行动,是中国社会最特别的地方,顶层的决策能落地,不是因为强制命令,而是因为下面有人在主动响应,宏大的国家叙事,不只是政府在讲,也成了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时,东北名将杨靖宇带着部队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打游击,吃树皮、啃草根,但他还要腾出力气办军校、组织宣传,用口琴给战士打气,靠的就是那股能把人心凝成一团的精神。 进入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存在,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过去,很多人开着私家车连夜送物资;疫情封控时期,居民之间自发互助,谁家缺药、缺菜,邻居都主动帮忙。 这些行动全靠人心之间那种“不能看别人受苦”的共识,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是支撑国家在危机中保持稳定的真正根基。 这样的默契是几千年历史打出来的,我们的故事里,从大禹治水、岳飞抗金,到近代无数守土卫国的英雄,都在讲一个道理:个人可以牺牲,但集体不能散。 到了现代社会,这种集体意识已经变成本能,每当国家遇到挑战,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外部压力,人们不会四散,而是自动抱成一团。 这种文化记忆不仅存在于历史事件中,也藏在生活细节里,中秋节讲“团圆”,春节讲“回家”,都是集体意识的延续。 连孩子们的教育里,也处处在传递这种情感,学校讲英烈故事、社区举办红色展览、电影里塑造的普通英雄,这些都在一点点强化那种“大家是一体”的观念。 文化的力量,就在这种潜移默化里代代相传,它还能不断适应变化,比如老一辈的年画传到新疆后,结合了当地风俗,变成了新的艺术样式“景格画”。 这说明中国文化不是固化的,它能吸收、融合、再创造,正因为有这种活力,它才能在任何环境下继续生长,不被时代淘汰。 所以,中国的强大从来不是靠一两件硬实力堆起来的,真正的根,是这种由上至下、由下向上的文化循环,国家的宏观战略和人民的日常行为相互呼应,形成一个稳定而有弹性的系统。 当外界用传统的军事、经济手段去评估或施压时,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以为打断一条供应链、封锁一个市场就能让中国动摇,但这种判断根本不了解中国的结构。 中国的力量,是能在压力中自我修复、在困难中重新生长的力量,这种力量看不见,但真正决定了中国为什么能在风浪中始终稳住。
九名上将被查,还能相信谁?17日,国防部发言人宣布,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军
【29评论】【2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