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彻底火了。 不仅香港的标志性人物纷纷关注,连人民日报都为他点了赞。 74岁的香港老人郑镇炎,花了两百多天长途跋涉,不为游山玩水,只为重走一遍红军长征路,去追寻那些藏在历史里的信仰足迹,这份坚持,实在难得。 去年10月17日,郑镇炎从江西于都迈出了长征的第一步。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日子不是随便选的,正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纪念日。 对他来说,这一天出发,就像是和九十年前的红军战士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约定。 一路上,他总是戴着一顶红军帽,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红军服。 别人问他为啥这么穿,他说穿上这身衣服,走在路上就觉得心里踏实,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士们的气息。 从江西出发,他先后走过了八个省份,爬过了终年积雪的雪山,也穿过了泥泞难行的草地。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早上6点准时出发,一直走到晚上7点才停下脚步,一天下来,少则25公里,多则30公里,这样的强度,连年轻人都未必吃得消,可他从没喊过一句累。 有人好奇,一把年纪了,为啥非要遭这份罪? 郑镇炎的回答很实在,他在香港的时候读过《红星照耀中国》,书里写的红军故事让他震撼了好久,后来又看了《两个人的长征》,知道外国人都能坚持走完,他就不服气——中国人的长征路,中国人自己更该走一遍,而且要走得认真、走得坚定。 为了这场徒步,他足足准备了五年。 在香港的时候,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去爬山、跑步,把身体练得倍儿棒。 两年前,他还特意独自走了一趟川藏线,88天走了2160公里,那趟旅程,既是锻炼,也是为这次长征积累经验。 别人都说他疯了,一把年纪还折腾,可他心里清楚,自己要做的事,值得付出这些准备。 路上的日子虽然辛苦,却总有暖心的事让他记在心里。 在宁夏的时候,有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听说了他的事,专门在路边等了他半天,就为了陪他一起去附近的革命旧址看看,还一路给他讲当地的红色故事。 在四川若尔盖,他不小心把手机落在了路边的小店里,等走出去好远才发现,正着急的时候,小店老板居然一路追了上来,把手机还到了他手里,连句谢谢都没多要就转身走了。 这些陌生人的善意,成了他一路上最温暖的动力。 他总跟人说,这次走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地的治安真好。 不管走到哪个村子、哪个小镇,晚上出门都不用提心吊胆,这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不是嘴上说说,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也是国家越来越好的最好证明。 两百多天走下来,他瘦了十几斤,脚上的鞋磨破了好几双,可精神头却比出发时还要足。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摆手:“跟当年红军比,我这点苦算啥?他们当年吃草根、啃树皮,爬雪山、过草地,那才是真的难。我现在走的路都是修好的,还有人帮忙,已经很幸福了。” 今年抗战胜利日那天,他特意给自己放了半天假,守在沿途的民宿里,认真看完了阅兵直播。 看着电视里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他眼眶都红了,嘴里不停念叨:“国家强大了,真好,现在再也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郑镇炎的故事,让很多人心里都泛起了波澜。 一个香港老人,为啥要千里迢迢来走长征路? 其实答案很简单,红色基因从来都不分地域,不管是生活在香港还是内地,我们都是中国人,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那些藏在历史里的信仰力量,早就把所有中国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现在不少年轻人总喜欢抱着手机,刷着短视频,对过去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觉得那些故事离自己很遥远。 可郑爷爷用脚步丈量出来的长征路,比书本上的文字更生动,比课堂上的讲解更有力量。 他不是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唤醒大家对历史的记忆,对信仰的敬畏。 当然,74岁高龄徒步长征,也确实存在不少现实困难。 身体的极限、未知的路况,都藏着安全风险,沿途的医疗保障马虎不得。 好在现在的道路条件比当年好了太多,而且一路上总有好心人伸出援手,这才让他的旅程少了很多阻碍。 最让人感动的,还有一个小细节。 郑爷爷每天晚上不管多累,都会拿出笔记本,认真写下当天的长征日记,路上的见闻、遇到的人、心里的想法,都一笔一划记在本子上。 这些日记,不是什么华丽的文章,却是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将来要是能出版成书,一定能让更多人看到长征路上的故事,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信仰。 他的行为,甚至在海外都引起了关注。 有外国网友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信仰之旅,比起那些追求打卡、追求浮华的旅游,实在有意义太多。 其实,郑镇炎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心怀敬畏的普通人。 可正是这份普通人的坚持,才更让人动容——原来信仰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原来家国情怀也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个中国人心里的底色。 当一个七旬老人都在用脚步追寻信仰的时候,我们这些年轻人,又该如何对待历史、对待信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下彻底火了。 不仅香港的标志性人物纷纷关注,连人民日报都为他点了赞。 74岁的
流浪的风筝
2025-10-17 16:30:52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