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

流浪的风筝 2025-10-19 10:31:52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这俩位都是科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杨振宁拿过诺贝尔奖,在物理领域的成就不用多说,王贻芳是中科院院士,还是粒子物理领域的领头人。 没人能想到,他们围绕中国要不要建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争论,根本不只是科学家之间的观点分歧,背后藏的是中国科技未来几十年该怎么走的大问题。 所谓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说白了就是能让粒子在超高能量下撞在一起的设备,科学家靠这个研究物质最基础的构造,搞明白宇宙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现在欧洲有LHC大型强子对撞机,美国之前也想搞一个,结果钱不够半途停下了。 中国打算建的这个,比欧洲的LHC还大,一开始说要花20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一出来,网上立马炸开了锅。 王贻芳以前是中科院高能所的所长,他觉得这台对撞机是中国从跟着别人跑到自己领跑的关键。 他觉得中国基础科学已经攒了不少家底,现在不往上冲一把,以后就只能一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中国已经有能力建这种大型科学装置了,这个机会要是错过了,以后可能再也没了。 所以他才用落后三十年这种重话,提醒大家基础科学投资不能等。 杨振宁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他不是不支持搞科学研究,而是觉得这个项目选的时机不对,花的钱和能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 他总说,现在中国的科研体系还有不少漏洞,基础教育也有很多不足。 2000亿投进去,不一定能搞出真正的原始创新,反而可能把钱浪费了。 他更担心的是,就算真的建好了,后面的研究很可能还是外国人说了算,中国科学家根本没多少话语权。 这话当时吵得很凶,但也让不少人开始琢磨,这么多钱到底该怎么花才最值。 其实这场争论压根分不出谁对谁错,本质是两种不同的科研发展思路在较劲。 一个觉得得先把基础打好,比如让更多人接受好的教育,完善科研体系;另一个觉得必须先把高端设备搞出来,抢占先机。 这种纠结不光在高能物理领域有,中国很多行业都这样。 就像芯片产业,是先把成熟的工艺做好,再去攻先进的技术?人工智能领域,是先把基础模型打磨扎实,再去和全球比高低? 这么看,对撞机之争其实就是中国往科技强国走的路上,必然会遇到的选择。 这事儿到现在也没个官方的最终说法,但也没彻底放下。 中国搞高能物理的人还在做前期研究,河北都选好了初步的地址。 2023年科技部的文件里还提了,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里面就包括高能粒子装置。 这说明国家也没否定建对撞机的必要,只是比之前想的更慢、更小心了。 往前翻历史,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本来要建个比现在LHC还厉害的SSC对撞机,结果因为钱和政治上的问题,国会给叫停了。 当时美国科学家都说那是美国物理学的滑铁卢。 后来欧洲抓住机会建了LHC,现在全球最前沿的粒子物理研究基本都靠它。 这事儿让中国不少科学家心里发紧,觉得这种关键设备不能指望别人,自己不建就只能一直落后。 到底是该先砸钱建“大家伙”抢机会,还是先补基础让发展更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

猜你喜欢

流浪的风筝

流浪的风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