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770亿海外信托被击穿!法院全球追缴揭开“假信托真逃债”真相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17 17:24:40

最令人震撼的判决终究还是尘埃落定!许家印的海外家族信托被彻底击破,77亿美元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被追缴。并非信托不安全,而是法律不容许借信托之名行逃债之实! 要知道正常人家搞信托,都是在公司没出事、财务健康的时候,把股票、房产这些资产委托给专业机构管,要么为了子女未来的教育、养老,要么为了隔离正常的经营风险。 比如某互联网老板在公司上市前,把 5% 的股权放进信托,约定受益人为孩子,这才是信托的正确打开方式 —— 提前规划、权责清晰,受托人真能独立管资产,既实现了财富传承,又不会和公司经营风险搅在一起。 这种信托才是真的安全,就算后来公司遇到点风浪,这部分资产也能稳稳留给孩子,完全符合法律规则。 可许家印玩的根本不是一回事。2019 年恒大危机还没全面爆发,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对劲 —— 毕竟恒大早在 2017 年就埋下了财务黑洞,作为实控人的许家印不可能不知道。 他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和前妻丁玉梅悄悄在美国搭了个 23 亿美元的家族信托架构,钱全是 2009 年到 2022 年间从恒大分走的 500 多亿元人民币红利,通过离岸公司一层叠一层转移进去,还特意指定长子许智健领收益、本金留孙辈,算盘打得精到想让后代永远衣食无忧。 但他忘了最关键的一点:信托要想受保护,委托人得彻底放手,可他名义上把资产转出去,实际上还攥着投资决策、更换受益人这些核心权力,受托人说白了就是个摆样子的傀儡,这哪是信托,分明是把资产藏进了个写着 “信托” 二字的抽屉里。 香港高等法院的法官可不看表面功夫,直接搬出了 “实质重于形式” 的原则,一眼看穿这信托就是个幌子 —— 只要委托人还能实际控制资产,就不算真正的独立信托。 更要命的是,许家印这操作完美踩中了 “欺诈性资产转移” 的红线,一边让恒大背着越来越多的债,截至 2025 年 7 月债权人申报的总额都到 3500 亿港元了,清盘人忙活半天也才变现 20 亿港元,另一边却把自己的红利偷偷转移到海外,想让普通债权人比如被欠薪的工人、被欠房款的业主们买单,这事儿法律绝对不答应。 法院还强调了 “债权人保护优先”,在这么大规模的债务危机里,哪能让债务人靠着信托给家人留后路。 于是判决一出来,清盘人立刻启动全球追索,一口气冻结了 12 个国家和地区的 77 亿美元资产,伦敦市中心 33 套豪宅、纽约曼哈顿的写字楼、还有好几艘豪华游艇全被盯上了,连美国特拉华州法院都收到了申请,要以 “欺诈性转移” 为由撤销那 23 亿美元信托。 这事儿其实和之前乐视贾跃亭的案子逻辑差不多,贾跃亭当年靠层层控股的公司转移风险,法院照样 “刺破公司面纱” 追他个人责任,许家印以为换个信托的壳就能躲过去,未免太天真了。 说到底信托这东西本身是好工具,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怎么用。 国内不少企业家早把信托用得明明白白,有的在公司稳定时把房产放进信托给父母养老,有的把股权委托出去给子女做教育基金,这些信托因为设立时财务健康、委托人不插手管理,就算后来遇到经营波动,资产也安安稳稳的。 可许家印偏要逆着来,在公司快出事时突击转移资产,还想靠离岸架构和信托包装蒙混过关,殊不知现在全球司法协作越来越紧密,就算把资产藏到天涯海角,只要被认定是恶意逃债,法律照样能穿透层层伪装追回来。 77 亿美元追缴的案例就是最实在的教训:信托从来不是逃债的 “安全屋”,法律才是真正的底线,想钻空子的终究会被反噬。

0 阅读:87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