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美债不再是资产!很多人以为,中国抛售美债是为了止损。错了!真相是,北京正在执行一次“战前总动员”,系统性地清算敌国金融资产,将其转化为打赢下一场战争的硬通货! 这话乍听有点尖锐,但翻出最新的官方数据就能明白其中的分量。 美国财政部 9 月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2025 年 7 月中国单月减持了 257 亿美元美债,持仓规模直接跌到 7307 亿美元,这是 2009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算下来,从 2022 年 4 月持仓跌破万亿美元后,三年里咱们已经累计减持了 2813 亿美元,这样的减持力度绝非偶然。 不少人觉得这就是单纯怕亏本金赶紧抽身,可把时间线拉长看,这背后藏着几十年的无奈与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咱们要把商品卖到全球,美元是绕不开的流通货币。那时候中美之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循环:我们输出服装、家电这些实物商品,换回来美元,再把美元拿去买美债,让资金回流美国。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美债就是 “外贸通行证”,能稳住外汇汇率,保证生意能持续做下去。2010 年之后,中国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海外债主,美债在外汇储备里占了很大比重,那是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变化是美国自己一点点打破的平衡。现在美国的国债总额已经冲破 37 万亿美元,2025 年光支付债务利息就得花掉 1 万亿美元,占了联邦政府财政支出的 15%。 没钱还债就靠印钞,结果美元越来越不值钱,今年以来美元指数从 108 跌到 97,跌幅超过 10%。 更让人不安的是,美国把金融当成了施压工具,咱们想买的芯片等核心技术他们捂着不卖,还直接冻结了俄罗斯几千亿美元的海外资产,所谓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的说法彻底成了空话。 这种情况下还抱着大量美债,就像把自家的钱袋子挂在别人门口,人家想拿就拿。 所以从 2022 年开始,咱们的减持步伐就没停过,2025 年更是明显加快,3 到 5 月连续三个月减持,7 月的大幅抛售更是态度明确。 抛美债换回来的美元也没闲着,全换成了更扎实的 “家当”,黄金就是最显眼的选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庞溟说,这是在优化储备结构和控制成本之间找平衡,说到底就是把虚的数字换成实打实的硬通货。 除了黄金,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布局更见功夫。 2025 年沙特对华石油贸易里,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升到 18%,俄罗斯和伊朗对华石油出口的 80% 以上都用人民币,连美国的盟友阿联酋,对华支付里人民币占比都涨了两倍多。 这种 “石油换基建” 的模式很聪明,伊朗就把 30% 的石油收入直接变成了中国承建高铁的工程款,既绕开了美元,又拿到了实在的设施。 在 “一带一路” 沿线,东南亚的港口、中亚的电站,咱们投的钱都变成了看得见的资产,这些设施能打通贸易通道,还能保障原材料供应,比电子屏幕上的美债数字靠谱太多。 有意思的是,这种资产转换不是中国独有的选择。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全球央行净购金 24 吨,波兰一个月就买了 29 吨,土耳其、捷克等国也在跟着增持。 大家都看清了,把太多资产放在单一货币体系里太危险。民生银行的温彬就分析过,减持美债本质是对美元资产风险的重新评估,手里有硬资产,进口石油、粮食的价格就稳得住,工资的购买力、就业的稳定性也更有保障。 有人用 “战前准备” 形容这种转变,其实更像是 “安全打底”。 科技上突破卡脖子技术,军事上筑牢防线,经济上把国内循环做扎实,再配上黄金、资源和实体项目这些 “压舱石”,国家才能在风浪里站稳脚跟。 咱们从来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怕事,提前把风险挡在门外,日子才能过得安稳。 大国的资产调整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看透趋势后的长远布局。 美元霸权的光环在慢慢褪去,咱们用硬资产代替虚浮的金融符号,既是自保,也是在探索更安全的发展路径。
我感觉美债不再是资产!很多人以为,中国抛售美债是为了止损。错了!真相是,北京正在
凭栏观望史
2025-10-20 08:49:58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