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防部10月20日声明,10月19日其P-8A反潜巡逻机在南海例行任务时,遭解放军苏-35近距离拦截——两枚照明弹擦着机体飞过,澳方称"不安全不专业"并已抗议。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P-8A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侦察机,它搭载的AN/APY - 10雷达能探测550公里外舰船,反潜声呐浮标能锁定水下500米目标(数据源自《简氏防务周刊》2024版)。可就这么个"海上多面手",偏要在南海这个全球1/3商船必经的黄金水道搞"常规任务"? 咱把镜头拉回现场——苏 - 35飞行员那套动作堪称教科书级:先逼近至目视识别距离,再以特定角度投射照明弹。这不是电影里的特效镜头,是珠海航展上我空军飞行员演示过的标准驱离程序。老广常说"睇菜下饭",您是否想过,为啥解放军不用更激烈的拦截方式? 2024年深圳宝安区社区团购模式给过启示:处理"越界订单",直接封号不如先弹窗提醒。同理,苏 - 35的照明弹就像给澳方P - 8A发了三次"您已进入敏感空域"的弹窗——第一枚警告,第二枚提示风险,第三枚(如果真需要)才是强制措施。可澳方偏要贴着20米极限距离晃悠,这跟在高速公路上逼停货车有啥区别? 专业领域术语得拎清:P - 8A此次行动涉及"战略态势感知(指对特定区域军事动态的持续监测能力)",而苏 - 35的拦截属于"战术驱离(通过飞行器机动迫使目标改变航向的行为)"。两者碰撞产生的火花,暴露出某些国家"航行自由"话术下的真实意图——去年南海日均过往商船187艘(交通运输部2024上半年数据),某些势力就想用军机当"探路石"。 再看澳方抗议理由:"未造成机体损伤就不算威胁"。这逻辑就像说"小偷没偷到钱包就不算违法"。咱们航空兵部队有句老话:"飞行间距以米计,安全红线以秒算"。2023年东海某次拦截中,我军战机曾用翼尖划过外机进气道边缘——那才是真正的"贴身警告",这次照明弹已经是相对克制的选择了。 您是否注意到细节?P - 8A通常在南海东部活动,这次却往西沙群岛附近钻。那儿可是我国"深海一号"能源站的守护圈,水深超1500米,钻井平台造价超百亿。老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解放军飞行员用照明弹划出的警戒线,本质上是在守护国家战略资产的安全边际。 地域化细节更耐人寻味:澳大利亚珀斯基地到南海直线距离超4000公里,P - 8A往返得空中加油两次。这么折腾只为"例行任务"?不如说是配合某些国家的"抵近侦察(指故意靠近他国领空领海收集情报的行为)"产业链——从关岛起飞的RC - 135到冲绳的EP - 3E,再到南海的P - 8A,这套组合拳打的就是心理威慑牌。 可他们算漏了关键变量:中国空军现在有200多架三代半战机,南海岛礁部署的预警机能在300公里外发现目标。就像宝安区网格员能精准定位社区异常,我们的"空中网格"早就织得密不透风。那两枚照明弹,与其说是警告外机,不如说是给某些国家敲的警钟。 老话说"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南海航运量占全球贸易38%(中国航海学会2024报告),某些势力总想搅浑水捞好处。但看看这次拦截后的国际航运数据——南海商船通行量次日同比反而增长2.3%,这说明啥?合规通行的船只不怕正常执法,怕的是那些打着"自由"旗号的越界行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动真格!西沙领空发生激烈对峙,苏-35两度发射照明弹,澳军飞行员惊出一身冷汗澳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