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甘肃5个孩子在大佛寺玩捉迷藏,一孩童藏身佛像时,大殿后墙突然出现一道暗门,进入暗门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眼前竟是一间密室,摆放着12个木柜! 若要了解甘肃张掖的文化史,1975年那个午后,五个半大孩子的探险游戏,该是最生动的开篇。 五个光脚的农村娃玩捉迷藏,谁也没想到,他们“偶遇”到了明代文化秘辛。 那么,那间藏在佛像后的密室里,十二口木柜里究竟藏着什么? 大佛寺坐落在张掖市区东南角,西夏永安元年始建时,它是河西走廊最热闹的佛教圣地。 到了1975年,这座曾有“土佛寺”美誉的古刹已显破败。 卧佛殿的泥塑金身落满灰尘,千佛阁的壁画剥落大半,寺墙外的野蒿长得比人高。 可对张掖郊区几个八九岁的娃来说,这里是比麦场更有意思的“探险地”。 那五个孩子就住在附近村里。 领头的小明瘦得像根麻秆,总爱蹲在寺门口听老人们讲“卧佛显灵”的旧事。 扎长辫的小花动作利落,爬树掏鸟窝比男孩还快。 胖墩儿圆脸爱笑,却总被小花揪着衣领管,还总抱怨着“规矩多”。 高个子阿杰腿长,专爱挑人少的角落钻。 还有个不爱说话的安静娃铁柱,总蹲在地上捡碎瓦片画道道。 他们的父母都是种地的庄稼人,日子紧巴,玉米粥配咸菜是常态。 可寺院不远,步行五分钟就到。 村里的老人们总叮嘱:“莫往寺里头瞎钻,那墙缝里不知藏着啥。” 可放学后,五个娃就喜欢往这儿跑。 爬墙摘酸枣,蹲在卧佛脚边数砖缝里的蚂蚁,或是把课本垫在供桌上写作业。 这寺院的大殿、回廊、荒草坡,就是他们的“天然游乐场”。 那天午后,五个娃又溜进寺院。 小明数着数喊“藏好喽”,其他人猫着腰往殿堂钻。 小花选了卧佛殿,踮脚爬上供桌,挤到那尊35米高的泥塑卧佛背后。 供桌后头是堵半人高的墙,她扒拉着墙根的碎砖,突然碰到了一道裂缝。 墙后竟露出条仅容半身的暗门。 小花压低声音喊:“快来!” 其他四个小伙伴听到,赶紧凑过来。 小明捡了根树枝探进去,戳到门框。 他们侧着身子挤进去,通道仅容一人通过。 走了十几步,出现了一间约二十平米的方室,四壁都是红漆,还有十二口两米高的木柜。 小花伸手摸了摸柜身,阿强踢了踢脚边的草包,小明举着从家里带的煤油灯一照,是经书的封皮! 五个娃瞬间僵在原地:“这哪是普通的破屋子?分明藏着天大的宝贝。” 孩子们赶紧退出通道,撒腿往村里跑。 小明喘着气喊“寺里有宝贝”,大人们半信半疑跟着来,用绳子围住暗门,又找了木棍加固。 消息传到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在次日清晨,喊上省城专家带着工具赶来。 专家们架起棚子,戴上白手套,先用软毛刷扫去木柜上的积灰,再用小泵抽走室内的浮尘。 首柜的铜锁“咔哒”一声打开,第一卷经书被轻轻取出,是《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中的一册。 插图画着菩萨说法、山水祥云,历经四百年依然鲜艳。 随后的几个月里,十二口木柜逐一开启。 622卷明代佛经,包括400余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200余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这些经书可不一般。 它们由明英宗时期司礼监太监王贵出资刊印,甘肃本地书画名家耗时一年赶工,纸张用毛边纸特殊处理防霉,每卷都用丝带捆扎,编号精确到册。 更难得的是,柜中还藏着防潮的樟木片和丝绸。 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为这些文化瑰宝上了道“保险”。 经书清点完毕,这批明代佛经不仅填补了西北地区明代佛教文献的空白,雕版工艺、纸墨配方更是研究明代印刷史的活样本。 更重要的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里的金粉墨书,为研究明代宫廷用金习俗提供了实物证据。 而经卷中夹着的几张残页,竟记录了当时甘肃佛教与中原、藏地的交流细节。 不久后,大佛寺也启动修缮。 寺墙重新砌砖,卧佛殿的泥塑做了加固,当年的密室也被保护起来,只在研究时才有限开放。 十二柜经书大部分运往北京国家图书馆,存入恒温恒湿的特藏库。 五个农村娃的无意之举,让沉睡四百年的经书重见天日。 这不是偶然,是大佛寺作为丝路佛教重镇的历史积淀,是本觉尼师等历代守护者的坚守,更是这些娃骨子里对“老物件儿”的好奇,共同促成了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 文物不会说话,却需要被“看见”。 就像当年那十二口木柜,若不是五个娃的好奇,或许还在暗室里悄悄霉变。 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 或许是某个娃的一句“这里有暗门”,或许是某位老人的“别乱碰老物件”,又或许是每个普通人面对历史时那份纯粹的好奇。 主要信源:(微信公众平台——甘肃5个小孩在大佛寺玩耍,一男孩突然发现佛像后有道暗门,进入后竟...)
1975年,甘肃5个孩子在大佛寺玩捉迷藏,一孩童藏身佛像时,大殿后墙突然出现一道
炎左吖吖
2025-10-21 09:54: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