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成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国产货,交付还提前了四个月。 荷兰最新的管制清单,在美国的施压下正式出炉,目标直指DUV光刻机和碳化硅外延炉。 这本是一记重拳,却意外成了检验中国企业战略成色的一块“试金石”。 几乎是在相关禁令对外公布的同一时间,格力电器就放出了大招 —— 一份总金额达 21.8 亿元的采购协议,直接把原本计划采购 30 台进口设备的订单,全部替换成了国产设备。 这可不是一次慌不择路的“国产替代”,更像是一场准备已久的“能力亮剑”。 格力这份底气,绝非一日之功。 回看历史,你会发现“反封锁”几乎刻进了这家企业的基因里。早在2013年,就是因为进口数控机床的核心参数被“卡脖子”,董明珠才下定决心自己搞机器人研发。 这种“不信邪”的劲头,一路延续到了半导体领域。为了造芯,格力甚至在2017年不惜暂停分红,顶着市值蒸发270亿的巨大压力。很多人当时看不懂,但今天,答案揭晓了。 荷兰的新禁令还没落地生效,格力早已看穿潜在风险,提前启动了应对计划,用未雨绸缪的行动规避了后续可能遇到的设备采购难题。 早在 2023 年,格力就已经着手启动国产设备的验证工作,为了确保设备性能达标,他们前后投入了整整 18 个月,开展了一系列严苛的测试流程。 比尔・盖茨对此看得十分透彻,他曾公开表示,美国对华实施的技术封锁,本质上是在 “倒逼” 中国。事实也正如他所言,这些限制非但没能阻碍发展,反而让中国下定决心在芯片等关键领域攻克难关,实现了自主创新的跨格力的故事,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让格力下定决心调整采购方向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国产设备展现出的实打实的竞争力 —— 从精度到产能,从成本到适配性,都已经满足甚至超出了生产需求,这才让更换订单成为必然选择。 这已经不是一场关于“能不能用”的讨论,而是到了“好不好用”,甚至“是不是更优”的层面。 就拿这次的供应商来说,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定位精度做到了0.012毫米,比同类进口货还强。中电科48所的外延炉,在关键的外延层缺陷密度控制上,也超越了荷兰ASMI的同型号产品。 国产设备的优势还不止于硬件性能,更让客户动心的,是体现在 “软实力” 上的竞争力 —— 这部分优势甚至比硬件本身更关键,直接戳中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核心需求。 国产团队能根据格力产线的实际需求,快速调整算法参数。而进口设备呢?参数全封闭,想改一个数,就得支付天价授权费。 售后服务更是天壤之别,国产团队能做到2小时内响应,进口的等上一个月是家常便饭。 本土研发团队的敏捷创新,还体现在一些巧思上。比如有团队实现了外延炉“一机两用”,同时兼容8英寸和6英寸晶圆,这种灵活性是海外大厂难以比拟的。 格力的果断转身,并非孤身作战,它的背后是中国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共振。企业的“小循环”,正与国家的“大循环”同频共振。 在人才端,格力直接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研发中心,两年就培养出几十名博士和硕士,自己动手造血。在产业链上,中国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拿碳化硅(SiC)来说,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过去一直由国际巨头把控。可如今格局早已改变,中国不仅实现了 SiC 外延片的自主生产,更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产地,凭借近 45% 的市场份额,在该细分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山西成功攻克 12 英寸单晶生产工艺,打破技术壁垒,到武汉全国规模最大的 SiC 晶圆厂正式投产、释放产能,中国在半导体关键环节已搭建起坚实的供应链基础,正是这份底气,让格力等企业在选择国产设备时没 放眼全球博弈的棋盘,中国手里也握紧了新的筹码。在镓、锗等关键材料上实施出口管制,能直接影响到依赖“毛细血管”式芯片的欧洲汽车产业。 更不用说中国在稀土资源上的天然优势了,这种优势对光刻机核心部件的制造,其实藏着不容忽视的潜在影响力,是供应链中关键的一环。 当封锁不再是单向的利剑,当博弈的天平开始悄然变化,连荷兰经济部长也表示,愿意坐下来和中国谈一谈。 由此可见,荷兰的管制行动,从最终影响来看,意外成为了中国产业转型的 “动力源” 和 “综合考核”,既给了产业突破的压力,也提供了证明自身实力的机会。 以格力为代表的企业,早已通过长期的战略预判、核心技术攻坚,将外部压力转化成了内生成长的强劲动力。 一场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造产业格局的深刻转变,正在发生。 信源:百家账号——荷兰冻结闻泰科技第3天,董明珠30亿破局中国芯片密码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后,中国禁止出口安世中国生产的部件和组件。这就意味着荷兰安
【1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