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小伙辞去月薪8000元工作,摆摊卖麻糍日入破千:想做麻糍界的"鸡排哥" 汉口学院旁的小吃街上,27岁的张同学正埋着头捏麻糍。 粉色摊车前的队伍弯了个小弯,高峰时能排到50人。谁能想到三个月前他还是宁波一家公司的销售,拿着稳定的8千月薪,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如今他胸前挂着运动相机,边做麻糍边跟客人闲聊:“比坐办公室踏实多了。”这番场景,让无数打工人看得心头一热——原来“逃离格子间”的勇气,真的能换来热气腾腾的生活。 张同学的辞职不是一时冲动。2020年从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后,他在宁波做了5年汽车装饰建材销售,底薪6千加提成,到手稳定8千,房租水电压力也小。 但这份在外人看来“安稳”的工作,却让他越来越压抑:“每天对着报表和客户电话,三点一线像按了重复键,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他发现自己更喜欢跟人面对面打交道,而非对着冰冷的屏幕,“年轻嘛,总想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 辞职后的第一步就踩了坑。他先在宁波杭州湾新区的集市调研,最终选了受众广的麻糍,花一个月报班学烘焙,还特意把三轮车改成粉红色——“想着年轻人会喜欢这种反差感”。 可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新区客流量太少,每天卖300块就顶天了,去掉糯米、奶酪、水果这些成本,基本赚不到钱。“那时候天天失眠,看着粉色摊车都觉得刺眼,家人也劝我‘找份正经工作’,说大学白读了。” 转机出现在他回武汉调研后。作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他对武汉的高校聚集地很熟悉,一周内跑遍多所大学的小吃街,发现“年轻人多、接受度高”,当即决定搬家。 第二天就叫了货车,把行李和粉色摊车一起拉到武汉,在汉口学院附近重新出摊。 武汉的市场没让他失望。他给麻糍做了十几种口味,芒果、芭乐等新鲜水果打底,配上抹茶、榴莲等口味的奶酪,还能加奥利奥碎、椰蓉等配料,一份卖十几块钱。 每天早上7点,他和赶来帮忙的妈妈就开始备料,切水果、和麻糍面团,下午5点准时出摊,不到半夜就卖光上百份。有食客专门坐半小时车来打卡,说“麻糍软糯,老板说话也亲切”,还有回头客建群催他出新品。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和妈妈的互动。起初家人极力反对,觉得“上过大学的人出来摆摊,学白上了”。但看着儿子从早忙到晚,妈妈最终放下顾虑,从黄冈赶到武汉帮忙备料、打包。现在母子俩一个捏麻糍,一个装盒子,配合得像多年搭档。 张同学说:“以前觉得‘家人支持’是句客套话,现在才懂,有他们在,心里才踏实。” 张同学的故事,戳中了太多人的痛点。我们每天在写字楼里熬到深夜,为了“稳定”和“体面”咬牙坚持,却忘了问问自己:这样的生活,真的开心吗? 张同学用行动告诉我们:所谓“稳定”,不该是困住自己的牢笼;“体面”,也不该是别人定义的标签。他卖麻糍的样子,像极了每个想挣脱束缚的普通人——或许笨拙,或许狼狈,但至少,是在为自己而活。 现在他的粉色摊车成了武汉高校圈的“网红打卡点”。有人说他是“麻糍界的鸡排哥”,因为他也像那位江西景德镇的摊主一样,用热情和真诚感染着每一个人。 鸡排哥卖鸡排时总说“先做你的”,张同学捏麻糍时也爱跟客人唠嗑,这种“活人感”,恰恰是机器和流程永远替代不了的温度。 其实生活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觉得月薪8千是幸福,有人觉得摆摊日入破千才是自由。重要的是我们敢不敢像张同学一样,在27岁的年纪,为自己赌一次?敢不敢在家人反对时,依然坚持内心的声音?敢不敢在跌倒后,拍拍土继续往前走? 如果是你,会放弃稳定的工作去追梦吗?你觉得“成功”的定义,到底该由谁说了算?麻糍探店 糯叽叽麻糍摆摊
27岁小伙辞去月薪8000元工作,摆摊卖麻糍日入破千:想做麻糍界的"鸡排哥" 汉
兜兜小贝儿爱分
2025-10-21 15:36: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