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吴石牺牲后,妻子还被关押,陈诚为了报恩,3次给她减刑,不仅为她安排住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21 20:54:30

1950年,吴石牺牲后,妻子还被关押,陈诚为了报恩,3次给她减刑,不仅为她安排住所,还让吴石的孩子用“陈明德”的化名正常上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吴石与陈诚的交情始于1926年的南昌战役,当时陈诚身染重病,命悬一线,是吴石冒着危险将他救出,多年后,两人在军中各自发展,吴石因能力突出被蒋介石重用,而陈诚则逐步进入权力核心,尽管后来分属不同阵营,但这份战场上的交情却深埋在陈诚心中。   吴石被捕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处决,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妻子王碧奎被指控为从犯,16岁的女儿吴学成和7岁的儿子吴健成被赶出住所,流落台北街头,面对社会的冷眼和无处可逃的困境,他们一家人几乎陷入绝望,就在此时,陈诚悄悄伸出了援手。   陈诚没有直接插手吴石的案件,他知道自己处于敏感位置,任何公开的举动都可能引发政治风险,但他以自己的方式默默行动,他亲自查看王碧奎的案卷,发现定罪证据不足,随后以公正的理由三次批示减刑,将原本九年的刑期缩减到七个月,这些批示通过正常程序递交,为王碧奎争取到了自由。   1950年9月,王碧奎出狱后,陈诚为她安排了一个在台北郊外的小住处,并通过副官定期送去米粮和生活必需品,尽管这个住所简陋,但至少为她和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身之地,在当时的白色恐怖环境下,这样的举动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巧妙的安排。   对吴石的两个孩子,陈诚同样倾注了心力,他为吴健成取了化名“陈明德”,以避免他因父亲的身份遭受歧视,并安排他入读台北建国中学,吴学成则被送入一所教会学校,所有费用由陈诚承担,他的夫人谭祥还亲自过问学费和校服的事情,每个月定期送去生活费,维持一家人的基本开销。   这些援助始终是隐秘的,陈诚从不亲自出面,而是通过信任的副官和亲信完成,面对高压的政治环境,他深知公开帮助吴石家人可能引起的后果,因此,他的行动像一场无声的手术,谨慎又周密。   虽然得到了陈诚的帮助,吴石的家人在台湾的生活依然艰难,出狱后的王碧奎需要时刻面对特务的监视,行动谨小慎微,吴学成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辍学,在街头以缝补和擦鞋维持生计,她的手常被针扎破,鞋油染黑了指甲,但她从未抱怨,因为这是维持家庭生计的唯一方式。   吴健成虽然得以继续学业,但也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他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成绩才能改变命运,在陈诚的持续资助下,他顺利考入台湾大学,后来,他又获得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赴美深造,这些机会的背后,是陈诚一直默默的支持。   与孩子们的命运相比,吴石自己的归宿更显坎坷,他的遗骨在被处决后由远房侄孙吴荫先冒险领回,暂时安置在台北郊外的一座小庙中,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直到1990年代,两岸关系缓和后,家人才得以将他的骨灰接回大陆,与妻子王碧奎的骨灰一起合葬。   陈诚的援助从未停止,即使在他晚年卧病的时候,他仍嘱托身边的人继续关照吴石的孩子们,直到1965年陈诚去世,这场隐秘的援助才最终画上句号,陈诚从未向外界透露过这些事情,直到2000年后台湾档案解密,这段往事才重现人们眼前。   吴石的四个孩子,虽然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但都没有被命运击倒,他们在大陆和台湾分别成长,用自己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就,长子吴韶成和长女吴兰成在大陆完成学业,分别成为冶金技术专家和医学研究员,次女吴学成和幼子吴健成则在台湾成长,虽然处境艰难,但吴健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留学美国,学成后接母亲和姐姐一起定居。   1994年,吴石与王碧奎的骨灰在北京福田公墓合葬,墓碑上刻着“丹心在兹,与山河同”,这不仅是对吴石革命精神的礼赞,也是对他们家庭命运的见证,而陈诚,作为这段历史中鲜为人知的重要人物,他的隐秘援助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难能可贵的温暖。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