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杨振宁7岁就住进清华园,父亲杨武之当时就在清华任教,科学馆的书香早就刻进了他心里,后来他拿着庚子赔款的资助留美深造,35岁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故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还在美国的时候就开始为祖国做事,在纽约成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从香港和美国筹钱资助中国学者,前后十余年帮了80多人,像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谷超豪、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这些后来的科研骨干,都受过他的资助。 1996年清华邀请他帮忙建高等研究中心,参照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模式办,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说自己从小在清华长大,这要求必然得应。 1997年中心成立,他当了名誉主任,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为中心筹钱,在美国和香港注册基金会,自己先带头捐钱捐物。 2003年,81岁的他干脆回清华园定居,把住处起名“归根居”,写下“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的诗句,这时候他的捐献才真正让世人看清分量。 那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财产清单,而是滚烫的生命刻度。有人总爱算计顶尖科学家该拿多少安享晚年,可这位老者偏要把金箔般的荣誉熔铸成滋养后辈的烛台。当他把诺奖奖金化作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把清华薪水转为年轻学者的研究经费时,恰似老树将积蓄百年的养分注入新生枝桠。这种近乎执拗的纯粹,在当下浮躁的成功学叙事里显得格外珍贵——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人生巅峰时刻积累的资源,毫无保留地倾倒进看不见回报的土地。 某些人炫耀着豪宅名车标榜成功,他却穿着洗褪色的衬衫穿梭于讲堂;有些所谓精英忙着海外置业,他把根须深深扎进母校的泥土。这种反差恰似一面镜子,照见知识分子最本真的模样:知识从来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代代相传的火种。那些被他托举过的青年学子,如今已在各个科研阵地接续奔跑,这才是比任何勋章都耀眼的成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翁帆后悔嫁杨振宁吗 如果整容不花钱,你愿意整吗 杨绛先生的爱情为什么能那么长久?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杨振宁7岁就住进
夕阳下泛舟
2025-10-21 22:56: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