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扔出一个重磅消息:乌克兰正打算签下一笔天价军购合同,要买25套美国的“爱国者”防空系统。 话说25 套 “爱国者” 防空系统的订单确实够得上 “震撼” 二字,要知道乌克兰手里现在能用的也就 5 套,还是美国、罗马尼亚凑的,德国和荷兰合着给的一套,算上之前被俄军摧毁的 29 套,这新订单几乎是要把防空网从头到脚换一遍。 一套 10 亿美元的价格摆在那,25 套就是 250 亿美元的大盘子,再算上备用的拦截弹 —— 毕竟一枚就得 400 万美元,这账单扔给任何一个正常国家都得掂量掂量,但乌克兰这波操作看着豪气,其实全是背后的账本在撑着。 先得说这钱从哪儿来,乌克兰自己肯定掏不起。自冲突爆发到 2025 年 6 月,美国给的援助已经超 1300 亿美元,光军事援助就有 635 亿,这些钱里一大半都流回了美国军工企业的口袋,毕竟援助法案里 71% 都指定给了本土厂商。 更别提泽连斯基早就放话,要动俄罗斯被冻结的 3000 亿欧元海外资产,相当于拿着 “对手的钱” 买武器,自然不用心疼。 而且美国这边也乐意做这笔生意,2025 年第一季度对欧军售就暴涨到 800 亿美元,全球每 10 件武器里有 4 件是美国造,乌克兰作为头号买家吞下了全球 8.8% 的军火,45% 都来自美国,这 25 套订单不过是给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巨头再添一笔业绩。 既然如此,乌克兰为啥非得多买,实在是防空压力快顶不住了。俄罗斯对能源设施的 25 次大规模袭击已经毁了乌克兰 30 千兆瓦的发电能力,2023 年一次袭击就砸过来 35 枚导弹和 60 架无人机,虽然拦下来一部分,但波尔塔瓦州的气田还是被炸停,全区域停电。 更要命的是 “爱国者” 越来越不好使了,8 月拦截率还有 37%,到 9 月直接跌到 6%,5 月基辅那场拦截战更离谱,为了拦俄罗斯的 “匕首” 导弹,乌军一口气打了 13 枚拦截弹,算下来光弹药成本就 5200 万美元,最后还是没能拦住,阵地反倒被无人机补刀摧毁了。 现在乌克兰就靠这点防空系统保重点城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这些核心区要是没了屏障,俄军导弹能直接打到基辅门口,泽连斯基自然得咬牙加码。 这里面还有美国的小心思,特朗普政府早就改了玩法,不再直接送武器,而是让北约国家采购美国军火再转交给乌克兰,等于让欧洲盟友买单,美国军工企业坐收渔利。 俄亥俄州的炮弹工厂三班倒生产,厂区外居民抗议氯乙烯泄漏都没人管,国会却火速通过新拨款,说白了这就是场 “以战养商” 的生意。 而且 “爱国者” 这东西不光买着贵,养着更贵,一个营每年维护费就得 7.35 亿到 8.09 亿美元,25 套系统铺开后,后续的零部件、人员培训还得砸钱,美国刚拨了 500 亿美元用于未来 20 年的 “爱国者” 维护生产,显然早把乌克兰的后续需求算进去了。 说到底这根本不是乌克兰 “豪气”,而是把多方利益拧在了一起的必然结果:乌克兰需要用武器顶住俄军压力,美国需要通过军售赚钱并绑定盟友,军火商需要订单维持利润,就连资金来源都能靠冻结资产凑数。 这种拦截弹比目标导弹还贵、维护费比采购费还烧钱的买卖,也就只有乌克兰能做出来 —— 毕竟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要保的却是自己的地盘,哪怕知道现在拦截率低得可怜,也只能硬着头皮续订单。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