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22 14:50:30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马伟明院士当年那句“领先就领先美国”的话,现在回头看简直像开了上帝视角。 这位深耕电磁技术的中国专家早在2017年就直言,中国的全电推进和电磁弹射技术已经比美国领先一代,当时不少人觉得是打气的话,没想到短短几年,美国耗资百亿的福特级航母就用实打实的困境印证了这番预言。 号称“海上霸主”的福特级航母,从一开始就奔着“技术碾压”去的。美国海军想靠它彻底取代尼米兹级,光是首舰“福特”号的预算就从最初的105亿美元一路飙涨,最后花到了130多亿。可钱花得越多,麻烦反倒越大。 2017年交付海军时,这艘万众瞩目的巨舰压根没法正常干活,11台号称“效率提升3倍”的电磁弹药升降机,居然一台都用不了。要知道这玩意儿是给舰载机快速补弹的关键,没有它,航母就是个没法还手的靶子。 美国海军急了,给造船厂下了好几次整改期限。2019年那会儿,海军部长直接放话,2022年3月底前必须解决所有零件问题,结果到了2023年,“福特”号在部署时还是掉了链子,拦阻系统突然失灵,光维修就耗了整整一周。 更离谱的是电磁弹射器,2020年曾出现4台同时罢工的情况,工程师们修了5天5夜才勉强恢复。要是在战时,这几分钟的空档就能招来灭顶之灾。 国会专项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两艘福特级航母合计超支47亿美元,这个数够造半艘尼米兹级老航母了。可钱花出去了,问题却没解决。二号舰“肯尼迪”号的交付时间一推再推,从2024年拖到2025年,现在干脆延到了2027年3月,累计延误超5年。 截至2025年上半年,这艘舰的11台电磁升降机也才调试好6台,剩下的还在“载荷不稳定”的坑里打转。 最让美国海军憋屈的是技术错位的尴尬。花大价钱搞的电磁弹射器,功率居然跟不上最新的F-35C隐身舰载机。31吨的战机弹不起来,只能凑合着弹29吨的F/A-18E/F老款战机,反倒不如尼米兹级的蒸汽弹射器好用。 五角大楼的武器测试报告早就点出问题,电磁弹射器、阻拦装置、雷达这些基础设备全有毛病,连保障战机正常出动频率都做不到,更别说执行战斗任务了。 马伟明团队的研究早就点破了关键。中国用的中压直流方案,比美国的中压交流系统效率更高,故障率也低得多。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已经创下4000次无故障纪录,而福特级的弹射器四年里就损毁了多架飞机。这种技术上的代差,不是靠砸钱就能补上的。 更要命的是美国造船业的“摆烂”状态。整个项目超支47亿、延误5年,五角大楼愣是没一个高官站出来担责。 造船厂拿了合同却交不出合格产品,海军验收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会只管拨款却缺乏监督,三方推诿的怪圈让福特级成了没人管的“问题孩子”。早在2020年,参议员麦凯恩就警告过“别为了技术领先拖垮项目”,可这话根本没人听。 如今的福特级已经陷入“边用边修”的死循环。2025年上半年在东海岸训练时,还因为弹射器故障临时返航,这种修修停停的状态成了常态。 美国国会也放出话来,要是成本还控制不住,就把10艘的建造计划砍到5-6艘,同时琢磨着搞4万吨级的轻型航母,毕竟后者成本只有福特级的三分之一,还能快速部署。 这背后其实是美国工业空心化的老毛病。制造业外流导致能造高端装备的船厂没剩几家,保养维修都得排队排到日本。想靠超级航母维持全球霸权,却又架不住技术冒进和产业衰退的双重打击。反观中国,从辽宁舰到福建舰,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电磁技术反倒后来居上。 马伟明当年的预言不是随口一说,是基于技术实力的精准判断。美国总想靠“黑科技”走捷径,结果把百亿航母作成了“烂尾工程”。军方的期限改了又改,问题却越积越多,这场“烧钱填坑”的闹剧,恐怕还得演好一阵子。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