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 查了才发现他竟如此深藏不露, 原来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如此精彩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22 14:50:32

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 查了才发现他竟如此深藏不露, 原来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如此精彩! 杨振汉的童年是在清华园度过的。那时家里常有华罗庚、陈省身这样的学者来访,和父亲杨武之探讨数学问题。大哥杨振宁、二哥杨振平都痴迷理科,他却偏偏爱上了机械。这种对工科的执念,成了他一生的方向。 “七七事变”打碎了清华园的宁静。他跟着家人一路南迁,最后在昆明的西南联大落脚。战乱中的求学路格外艰难,却磨硬了他的性子。 1948年,他随父亲迁居上海,这一住,便把根扎在了这座城市。1953年从上海交大化工机械专业毕业时,正赶上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工业的浪潮让他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 毕业后他先到北京冶金部做设计,天天和图纸、器械打交道。1965年调回上海柴油机厂时,他从车间技术副主任做起,一步步走到总工程师、厂长的位置。 那些年他泡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攻克技术难关,把对机械的热爱融进每一个零件里。1978年,他当选全国科学大会代表,这份荣誉是对他技术能力的最好认可。 1983年,杨振汉的人生迎来转折。他调任上海市进出口办公室,随后执掌市外经贸委。这时候的中国正酝酿着改革开放的大动作,上海作为前沿阵地,急需打破封闭的格局。 他接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创建上海航空公司。那可是国内第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航空公司,没有先例可循,他硬生生趟出了一条路。 紧接着,他又牵头引进了花园饭店、希尔顿酒店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地标,甚至把哈根达斯这样的洋品牌带进了上海。那时候的国人对“外资”还很陌生,每一个项目都要反复沟通协调。他凭着工科生的严谨和实干,把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一件件办成了。 1985年,杨振汉奉命前往香港,组建新华社旗下的东南经济信息中心,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这一去就是六年,他研究的课题全是当时最前沿的政策:土地批租、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海南建省、中韩建交,还有香港回归的相关政策。每一项研究都紧扣国家发展的脉搏,正如他后来所说,自己有幸跟上了祖国进步的每一步。 在香港期间,他和妻子谭茀芸一起提出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建议。这份建议被国务院特区办采纳,写进了给谷牧副总理的报告里,为后来的土地制度改革埋下了伏笔。 夫妻俩在香港并肩作战,谭茀芸当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助理,分管经济和妇女工作,两人成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离开上海前,夫妇俩在自家小花园种了两棵香樟树。他们说这树寓意着根在上海,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本。等他们1991年回来时,树苗已长成小树,如今早已枝繁叶茂。 1992年起,杨振汉开始执掌杨谭顾问公司,继续为沪港两地的经济交流牵线搭桥。后来他还当选广州市政协委员,用自己的经验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熟悉他的人都说,这位老人太低调,可他做的事比名字响亮多了。 他的人生轨迹里,处处能看到父辈精神的传承。岳父谭声乙留英归来拒绝洋行高薪,创办武大工学院践行工业救国;父亲杨武之栽培华罗庚,坚守学术报国。 这些都刻进了他的骨子里。妻子谭茀芸原本想当“中国居里夫人”,听说国家缺纺织人才,便改学纺织机械,后来还设立“天琴奖”推动服饰创新。这样的家庭氛围,让他始终把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 如今的杨振汉已经九十多岁,依然会带着亲友去看上海的新隧道、新桥梁。看着这座城市从当年的模样发展成国际大都市,他心里满是自豪。那些他参与创建的企业、推动的政策,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 比起大哥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光芒,杨振汉的人生少了些聚光灯。可他在工业、外贸、政策研究领域留下的印记,同样厚重。这位从清华园走出的实干家,用一辈子的坚守证明,真正的精彩,从来不需要张扬。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