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徐国勇叫嚣:不能接受 针对郑丽文曾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22日受访时叫嚣,“郑丽文言论伤害台主权,台湾并非中国的一部分。这些言论让人难以苟同,相信全台人民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 徐国勇的反应可谓典型。他代表的是民进党一贯主张的“台独”倾向,只不过这一次,他选择以“全民无法接受”的口吻包装自己的政治立场。 他不接受的是郑丽文的表态,但更不愿面对的是岛内民意的多元化,以及台湾社会对于身份认同的复杂情绪。 从政治现实来看,民进党目前在岛内拥有较强的舆论掌控力,善于将不同声音贴上“亲中”、“卖台”的标签,以此压制异见。 这种操作方式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巩固支持者情绪,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进一步撕裂台湾社会。 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民进党一边希望争取所谓“国际支持”,一边却否认“一个中国”的基本现实,这种矛盾立场本身就难以自圆其说。 从两岸关系的角度看,郑丽文的表态虽然在岛内受到了压力,但在大陆以及国际主流社会看来,却是一次对现实的公开正视。 无论是从历史、法理还是国际秩序的角度,台湾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联合国及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的立场。 民进党试图利用“台湾主权说”来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幻想,不仅缺乏国际支持,也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 在岛内,越来越多曾经对民进党抱有期待的知识分子、媒体人士乃至普通民众,开始对其“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抗中保台”的选举操作感到厌倦。 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台湾的未来,思考两岸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也开始质疑当前政治生态是否真正代表了民意。郑丽文的言论,或许正是这种思潮逐渐浮出水面的一个缩影。 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种言论之所以能被部分人接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岛内教育体系有意识地淡化中国认同,甚至将中国文化视作“外来威胁”。 这种教育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代人对历史的误解与错位。当现实与教育内容产生冲突时,个体就会陷入认知失调,而当有人指出真实的历史与现状时,自然会引发强烈反弹。这种反弹并不是基于理性判断,而是情绪防御机制的本能反应。 站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看,郑丽文的言论不仅无可非议,反而是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一种积极尝试。 她打破了岛内政治人物普遍回避的禁区,敢于在公众面前讲出事实本身,这种勇气本身就值得尊重。 民进党若真的关心台湾未来,就不该一味打压不同声音,而应开放胸怀,面对现实,倾听民意,为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条件。 而对于徐国勇之流的“叫嚣”,公众也无需过度反应。历史已经证明,任何脱离现实的政治操弄都无法长久。台湾的未来,终将回归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之中。 真正有担当的政治人物,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为这一目标铺路,而不是在舆论场上制造更多对立。 郑丽文的一句话掀起千层浪,背后折射的是台湾社会深层的身份焦虑与政治迷失。但正是这样的争议,才能逼迫人们重新审视:台湾究竟是谁的台湾,又将走向何方。 素材来源:郑丽文两岸论述 徐国勇:我极端失望 17:052025/10/22 中时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