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第二天,高市早苗就向特朗普表忠心,中国不买的东西,日本出钱买! 高市早苗是21日上台的,在第二天,消息人士就向媒体放风,表示新一届日本政府正开始敲定一项购买计划,可能会在下周的美日接触中提交给特朗普。 高市早苗她这个首相位置坐得一点都不稳,之前自民党和公明党的联盟散了伙,是靠着跟日本维新会临时结盟,才凑够了执政需要的席位,国会参众两院都没拿到过半数席位,典型的“两头都不占优”的困境。 而且外界都清楚,她在自民党里就是出了名的保守鹰派,外交经验本来就不足,要想稳住自己的位置,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抱紧美国的大腿,毕竟日美同盟在日本外交里一直是“压舱石”一样的存在,高市自己在就任记者会上也明说过,盼着能早点跟特朗普见面,加深彼此的信任。 更关键的是,她算是摸准了特朗普政府那时候的“痛点”,那阵子中美贸易摩擦正闹得凶,美国的农民和能源商正愁着东西卖不出去。 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给中国加征关税之后,中国就开始对美国的农产品和能源产品反制,像大豆、玉米、液化天然气这些美国主要出口的大宗商品,对华销量掉了一大截。 美方统计数据显示,那段时间美国农民亏得厉害,政府还得掏腰包给补贴,这让主打“美国优先”的特朗普特别没面子,也急着给国内这些产业找下家。高市早苗选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说“中国不买的我们买”,简直是精准踩中了特朗普的需求点。 从消息人士透的口风来看,这份购买计划肯定不是小打小闹。虽然具体买什么还没公布,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重点肯定是那些中国少买的美国核心商品。 就说大豆吧,中国以前是美国大豆最大的买家,反制之后进口量一下子就少了很多,美国的大豆堆得都快放不下了;还有液化天然气,中国转而去买俄罗斯等国的之后,美国能源企业也急着找新市场。 日本这次出手,大概率会把这些“卖不出去的货”都包下来,而且量肯定小不了,毕竟要起到“替中国补位”的效果,买得少了根本入不了特朗普的眼。 当然了,高市早苗也不是单纯给美国“送钱”,她心里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通过这笔采购,能让美国在贸易谈判上松松口。 日美之间的贸易逆差一直是美国拿捏日本的把柄,2019年美国对日货物贸易逆差就有689.8亿美元,特朗普之前好几次威胁要对日本汽车加税,而汽车产业可是日本的经济命脉。 这次主动把美国卖不出去的商品接过来,就是想给特朗普送个人情,好让美国在汽车关税、农产品市场开放这些事上对日本手下留情。 另一方面,这也是高市早苗稳固国内支持的法子。她能当上首相,靠的是自民党保守派和维新会的支持,这些势力本来就主张要强化日美同盟。 通过给美国表忠心,既能讨好这些政治盟友,又能把老百姓的注意力从国内物价涨、经济不景气这些问题上移开,用“巩固日美关系”这个大旗来掩盖国内治理的难题。毕竟在日本政坛,“亲美”永远是最安全的政治正确,就算得牺牲点经济利益也觉得值。 可这笔买卖对日本来说,根本就是笔“亏本买卖”。日本本身就是个大量进口农产品的国家,而且之前已经跟CPTPP、欧盟这些签订了贸易协定,从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进口农产品,关税更低,质量也有保障,现在为了讨好美国去买更贵的美国大豆,国内企业的成本肯定会增加,最后还是得老百姓掏钱。 而且日本进口能源一直讲究多找几家供应商,突然加大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采购,还可能打乱之前的能源布局,增加供应风险。说白了,这哪是什么正常的贸易采购,分明是拿日本纳税人的钱给美国交“保护费”。 更要注意的是,这事儿还给中日关系埋了颗雷。中国外交部在高市当选当天就明确说过,希望日方能和中方好好配合,守住双边关系的政治底子。 可高市刚上台就干出这种事,明显是把中日关系绑在了美日同盟的战车上,想靠讨好美国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这种把经济问题搞成政治事、牺牲中日利益去迎合美国的做法,只会让本来就不简单的中日关系更添变数。 从之后美日碰面的安排来看,高市早苗已经把这笔“投名状”当成了上任后的头等大事。 下周美日见面的时候,这份购买计划肯定会是核心话题,特朗普十有八九会满意,毕竟有人主动帮自己解决国内产业的难题,对他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对日本来说,这步急棋也许能换得一时的政治安稳,却要背上经济包袱,还得承受中日关系紧张的风险。 高市早苗这波“刚上台就表忠心”的操作,其实也把日本外交的尴尬处境露了底,表面上看是美国的亲密盟友,实际上更像是得看美国脸色办事的“跟屁虫”。 为了稳住自己的首相宝座,就急着拿国家利益去讨好美国,这样的选择到底能让日本走多远,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