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并且要下血本加大对汽车和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扶持。这无疑是欧盟在“战略自主”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步。 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堆积如山的铁矿石正等待转运。这些来自巴西的原料,过去十年里价格暴涨了280%,而欧盟本土钢铁产能却萎缩了35%。 2024年寒冬,德国萨尔茨吉特钢厂因能源成本过高被迫裁员2000人,厂区里悬挂的“德国制造”标语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刺眼。 这种困境催生了欧盟的“战略觉醒”。2025年3月,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1.2万亿欧元,通过公共采购倾斜、技术补贴和贸易壁垒,打造“从矿山到电池”的全产业链闭环。 其中最狠的一招,是要求成员国在国防、交通等关键领域,必须采购“欧洲含量”超60%的产品,相当于给中国制造了一道无形的“铁幕”。 这种保护主义策略并非首创。1815年英国颁布《谷物法》,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土农业,结果导致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陷入粮食危机。 1980年代日本汽车产业崛起时,美国《自愿出口限制协议》直接让日本车企损失了120亿美元。 如今的欧盟,正在复刻这套“教科书式操作”。2025年4月,欧盟对进口光伏组件加征35%关税,直接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出口额暴跌42%。 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世纪美国用《莫里尔关税法》保护钢铁产业,最终却让底特律汽车城崛起;如今欧盟的“欧洲制造”,会不会成就下一个“德国工业4.0”? 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宁德时代投资100亿欧元的超级工厂即将投产。这个占地相当于300个足球场的基地,原本是欧盟“电池战略”的重点扶持对象,却因“技术外流”风险被紧急叫停。 取而代之的是德国本土企业Northvolt的扩产计划——尽管他们的电池成本比亚洲同行高出27%。 这种“宁可高价买本土,不要低价买全球”的逻辑,正在改写全球供应链。2025年数据显示,欧盟动力电池本土化率已从2022年的12%提升至38%,但代价是消费者每年多支付180亿欧元购车成本。 就像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为保护汽车产业限制日本车进口,最终却让丰田发明了混动技术反将一军,欧盟的“保护”能否换来真正的创新,仍是未知数。 当欧盟用“碳关税”和“数据主权”筑起数字高墙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打响。2025年6月,特斯拉被迫将上海工厂的自动驾驶数据服务器迁至柏林,因为欧盟新规要求“关键数据不得离境”。 这种“数据民族主义”让人想起冷战时期的“铁幕”,只不过这次封锁的不是钢铁洪流,而是比特洪流。 更微妙的是,欧盟在打压中国企业的同时,也在悄悄向美国企业敞开大门。2025年5月,英伟达获得欧盟40亿欧元芯片补贴,条件是“必须与欧洲企业共享技术”。这种“选择性开放”,暴露了欧盟“战略自主”的本质矛盾:既要摆脱对美依赖,又怕失去技术先机。 欧盟的产业转向,正在重塑全球地缘格局。2025年7月,欧盟与中亚五国签署《关键矿产协议》,计划投资50亿欧元开发锂、钴等资源。这种“资源换技术”的策略,与19世纪欧洲殖民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老路如出一辙。 这场产业战争的本质,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欧洲的“规则导向”VS中国的“市场驱动”。当欧盟用环保标准卡住中国光伏企业时,中国却在非洲建成全球最大离网光伏系统;当欧洲用补贴扶持本土电池时,中国电动车已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 历史或许会证明:任何试图用行政手段阻挡技术进步的力量,终将被时代淘汰。就像19世纪欧洲用《航海条例》阻挡荷兰商船,最终却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今天的欧盟,能否在保护与开放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未来百年的命运。 站在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的观景台俯瞰,停机坪上整齐排列的A380客机,与远处特斯拉工厂的机械臂形成奇妙对比。 这些钢铁巨兽无声诉说着一个真理:产业竞争从来不是零和游戏,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既能守住底线,又能拥抱变革的文明。 当冯德莱恩在新闻发布会上高举“欧洲制造”蓝图时,或许应该重温1946年让·莫内那句名言:“欧洲不会在一夜之间建成,也不会按照单一计划建成。 它将通过具体实践一步步实现,首先是建立事实上的团结。”产业自主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的骨感,远比钢铁厂烟囱里冒出的浓烟更值得警惕。 信息来源: 冯德莱恩:将加强对汽车和电池等战略产业的支持力度 界面新闻2025-10-22 16:36
就在昨天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
易云的世界
2025-10-23 10:56: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