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就连整个涉及芯片的生态系统统都搬到美国。 自从美方在2022年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后,围绕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布局就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美国一方面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大陆获取先进制程技术,另一方面则大手笔补贴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企业在本土设厂。 台积电进驻亚利桑那州,原本是象征性地设个厂、做点代工,美国人也能心安理得地说“看,我们有先进芯片制造能力了”。但萧美琴的这番话表明,事情远远不止于此。 从动机来看,台当局显然希望通过配合美方战略,换取更多政治筹码。在当前台海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他们押注美国是唯一的靠山。 于是,为了在国际上显示“台美关系坚若磐石”,不惜牺牲本土产业根基。可问题是,美方真正关心的是产业链的安全与可控,而不是台湾地区的经济命运。 台积电本身并非孤立存在,它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台湾地区几十年如一日的产业配套与集体协作。 从上游的光刻胶、硅晶圆,到下游的封测、设备维修,再到无数工程师、技术人员的默契配合,这是一种深度嵌套的产业生态系统,不是说搬就能搬。 萧美琴口中的“整个生态系统”搬到美国,听起来很大气,操作起来却是千难万难。技术转移容易,人才转移难;硬件设备可以拆箱运走,可那些靠经验打磨出来的流程与默契,是靠不住一纸承诺的。 而且,台湾内部对此也并非没有质疑声音。岛内不少学者指出,这样的全面“输出”,等于把台湾几十年积累的技术优势拱手让人,既不能保障台积电的长期竞争力,也可能使台湾在全球半导体格局中边缘化。 一旦美国成功建立起自主而完整的芯片产业链,台湾的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到那时,所谓的“护台神山”可能变成“弃子”,政治上得不到想要的保障,经济上却早已元气大伤。 从现实来看,台积电在美国设厂早已困难重重。技术瓶颈、人才短缺、文化差异、成本超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暴露出来。 就连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都曾坦言,美国并不具备制造先进半导体的文化土壤。可萧美琴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加码承诺,显然是政治主导压过了产业理性。 这种操作方式,实在让人难以不联想到一种极端的“押宝”策略。既然无法在地缘博弈中获得主动权,那就干脆把所有筹码压在一个方向上。 问题是,半导体不是扑克牌,压错了方向,可不是换一局那么简单。而更令人唏嘘的是,这样的一场豪赌,并未经过岛内充分的技术评估与产业讨论,更多是一场政治表演,给国际社会一个“积极配合”的姿态,却忽视了台湾自身的长远利益。 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中国大陆始终坚持提升自主可控的科技能力,也正是看透了这种技术依附的风险。与其把命脉交到别人手中,不如踏踏实实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 近年来从设备制造到材料工艺再到芯片设计,大陆科技企业在重压之下逆势突围,逐步构建起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这种战略定力,正是确保国家安全与科技自主的关键。 反观台湾当局的做法,似乎已经开始偏离这一基本逻辑。他们选择站队、表态、押注,试图通过外部力量保障内部安全,可最终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重构,谁能掌握核心技术、保障本土制造能力,谁才有发言权。而将关键技术、关键人才、关键设备外包出去,哪怕一时换来国际舞台上的掌声,也难以换来真正的安全与尊重。 萧美琴的“承诺”或许在美国听来是一种合作的诚意,但在更多清醒的观察者眼中,却是一份不计后果的产业清单。 在全球半导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轻率的战略转移,不仅削弱了台湾的技术护城河,也加剧了岛内的产业空心化趋势。一旦生态系统真的被搬空,台湾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将化为乌有。 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清晰,技术自主、产业安全、体系完整,才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立足世界的根本。而不是依靠某些政治承诺,去换取短期的安全幻觉。 台积电的未来,台湾的未来,不该也不能成为任何政治表演的道具。对于这样一个支撑台湾经济几十年的产业支柱而言,真正需要的,是理性、稳健与长远的战略眼光,而不是一时的表态与承诺。 素材来源:真卖台,萧美琴抛“台积电生态系全赴美” 2025-10-21 09:50·环球时报
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
景铄看科技
2025-10-23 10:56: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