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被我猜中了 美国突然宣布 2025年11月1日起,美国开始对进口公交巴士加收百分之十的税,不碰卡车,只盯巴士,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的工厂造的车,也被算作进口,得交这笔钱,车是本地造的,工人是本地招的,可政策一出来,照样得掏钱。 这纸关税令看似只是10%的数字游戏,背后却藏着耐人寻味的双重标准。重型卡车享受着《美墨加协定》的庇护,来自墨西哥、加拿大的车辆只需为非美国部件缴税。巴士却没这么幸运,即便像比亚迪这样在美国土地上建厂、雇佣本地工人,依然逃不过关税的重压。 白宫将这套逻辑包装在“国家安全”的外衣下。他们声称依赖外国制造会威胁国家利益,却对盟友的抗议充耳不闻。美国商会早就提醒,卡车进口前五大来源国全是盟友,根本谈不上安全威胁。这套说辞在巴士关税上显得格外苍白。 政策背后,一场精密的利益置换正在上演。政府为本土组装的卡车提供3.75%的关税抵免,还将汽车零件的关税减免计划延长至2030年。这手“加税+补贴”的组合拳,明显在推动制造业回流。福特汽车却笑不出来,他们预计今年仍要支付20亿关税,政策的甜头远远弥补不了成本的伤口。 兰卡斯特的比亚迪工厂成了最尴尬的存在。这个北美最大电动巴士工厂,如今被政策推向两难。他们曾凭借“美国制造”身份拿下洛杉矶郡60辆电动大巴的创纪录订单,如今“美国制造”的光环在关税面前黯然失色。 这场关税游戏暴露了全球化生产的脆弱性。一家在美国运营、雇佣美国工人、服务美国市场的企业,竟因资本来源就被视为“外人”。当政策的刀锋落下,那些扎根本土的国际企业最先感受到寒意。 更深的矛盾藏在产业转型的裂缝中。美国一边高喊新能源革命,一边用关税大棒打击电动巴士的发展。比亚迪为电池提供12年质保的技术优势,在贸易壁垒面前难以完全施展。政策与未来赛道的错位,可能让美国在交通电动化的浪潮中落后。 市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美国新车均价已突破5万美元,任何关税成本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当公交公司为更新车队支付更高费用,当学校为校车预算发愁,这场关税游戏的真正代价才刚拉开序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