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真正搅动风云的,从来不是那张耸人听闻的10亿美元税单,而是那些静静躺在印度工厂里,由苹果公司所有、却交由富士康和塔塔集团操作的精密机器。 这些设备,正把一个听起来很拗口的法律词汇——“常设机构”——硬生生拽到了全球供应链的聚光灯下。 这不仅仅是苹果的烦心事。这场围绕机器到底“算谁的”和“归谁管”的拉锯战,正在冷酷地拷问着印度的制造业雄心:你画出的大饼,究竟能不能容得下全球通行的商业规则? 麻烦的根子,埋在一本1961年就写成的旧法典里,可就是这部老掉牙的《所得税法》,经过现代司法的一番解释,突然变成了悬在全球企业头上的一把剑。 苹果那种自己提供设备、让合作伙伴代工的模式,在中国运转得好好的,到了印度却可能被认定为“常设机构”。 一旦这个帽子被扣上,印度就有理由对苹果的全球利润伸手,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先例已经有了。 2017年印度最高法院对F1赛车公司的一项裁决,就确立了一个原则:税收看的是“实际控制权”,而不是名义上的所有权,这下苹果可就头疼了,它对生产流程的严格品控,反而成了潜在的法律把柄。 更吓人的是,2012年的一次修法,还赋予了这条法律追溯既往的权力,苹果现在正拼命游说,希望能改一改这不合时宜的规则。 在这场风波里,对比一下苹果和三星的遭遇,你会发现印度的税务环境就像个奇怪的筛子,它筛选的不是企业大小,而是你的运营模式。 三星就学乖了,它在印度直接建厂、自己买设备,这种“重资产”玩法,成功绕开了设备归属权这个大坑,但这不代表就能安稳过日子。 2023年,三星还是因为“转移利润”的罪名,收到了一张6.2亿美元的税单,这笔钱,不仅吞掉了政府给它的4.8亿美元补贴,还吃掉了它当年70%的净利润。 苹果的“轻资产”模式,对它快速铺开产能、降低成本至关重要,行业协会也说了,你让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自己掏几十亿美元买专用设备,根本不现实。 这恰恰暴露了印度政策的拧巴之处:它既渴望苹果模式带来的高速发展,又用自己的法律体系去惩罚这种高效的全球合作。 法律条文上的不确定性,很快就变成了商业世界里实打实的风险和撤退。印度税务部门开出的10亿美金税单,理由是苹果全球品牌溢价的22%来自印度,这说法简直离谱,因为财报清清楚楚显示,印度销量只占全球10%,还大多是旧款低价机。 资本市场的脚跑得最快。2024年上半年,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净额暴跌了98%,这堪称断崖式下跌。高盛都因为政策风险,直接暂停了旗下印度科技基金的申购。鸿海(富士康)更干脆,直接把一笔20亿美元的投资从印度挪到了越南。 苹果自己也用行动做了投票。它不仅暂缓了iPhone17Pro在印度的生产计划,还把两条原本要迁往印度的高端生产线,又搬回了中国郑州。 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第三季度,印度制造的苹果手机全球占比从25%的高点回落到18%,而中国生产的份额则重新涨了回来。 所以说,这场围绕“常设机构”的纷争,早就不只是一场钱的问题了。它暴露了印度在拥抱全球化和捍卫所谓税收主权之间的剧烈摇摆,当印度还想着用同样的逻辑去对付荣耀和OPPO时,它最该想清楚一个根本问题。 一个连全球最主流商业模式都无法提供稳定预期的法律环境,最终到底是会吸引来真金白银的投资,还是会亲手扼杀自己成为“世界工厂”的梦想?这场博弈的结局,将给所有想在新兴市场布局的跨国公司,写下最新、也是最深刻的一课。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苹果游说印度修改所得税法以避免生产设备征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