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简单来说,除了广西和四川,其他西部省份的制造业企业,自己都在琢磨怎么往沿海或者长江流域搬呢! 制造业这行当,归根结底拼的是活下去的本事,成本高了就得挪窝,早几年沿海劳动力贵得吓人,一线工人月薪动辄五六千,还得加社保啥的,企业老板直挠头。 可奇怪的是,他们宁愿漂洋过海去东南亚,也不肯往中西部挪窝,就连西部不少省份自己的厂子,都一门心思往沿海或长江流域挤,这背后的门道可深了。 最核心的还是钱的事儿,老板们算的可不是单一工资账,是从头到尾的总账本。有人说中西部工资低啊,这话没说错,但跟东南亚比还差着一大截。 2020 年数据摆着呢,甘肃城镇私营单位工人一年平均挣 43771 元,山西 42905 元,陕西稍微高点 47724 元,可越南工人平均一年挣不到 3 万,足足便宜了三分之一。 你想想,一个几百人的厂子,光工资一年就能省上百万,这可不是小数目。更关键的是,东南亚那边不光工资低,社保之类的负担也轻,很多地方不用像国内这样全额缴纳,老板们的压力又小了一块。 但光工资便宜还不够,物流和关税这两座大山,中西部根本绕不过去。制造业尤其是做出口的,货物运到海外的成本能决定生死。东南亚那地界海岸线长,港口密密麻麻,往美洲、欧洲、非洲发货,直接走海运又快又便宜。 可中西部呢?大多是内陆,货物得先用火车拉到东部港口,再转海运,一来一回,时间多花了,钱也多花了。 就说陕西榆林,为了运煤化工产品出海,专门开了到天津港的铁水联运班列,搞 “一箱到底” 的模式,才算把运输成本降了 15%,时效提了 10%。可这还是有政策扶持的重点地区,像甘肃、青海那些更偏的地方,哪有这条件?有时候光物流成本就比东南亚高出去好几成。 更要命的是关税,东南亚在 RCEP 框架下,出口很多国家都能享受到低关税甚至零关税,咱们中西部的厂子出口,这些优惠根本沾不上边。做衣服鞋子这种性价比产品,差十块钱消费者就不买账了,关税和物流加起来的差价,直接能把生意逼黄。 再说说供应链,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活活卡死一个厂子。长三角那边有多厉害?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所有零部件,4 小时车程内全能配齐,大飞机的配套供应商在 400 公里半径内聚了全国三分之一还多。 这种集群效应太吓人了,零件坏了随时能补,原材料当天能送到,生产效率根本不是散兵游勇能比的。可中西部除了四川、广西,其他地方哪儿有这配套? 四川能留住电子企业,是因为全省电子产业产值都突破 1.5 万亿元了,上下游厂商都聚在那儿;广西能吸引比亚迪、多氟多这些大企业,也是因为新能源产业链慢慢搭起来了,电池厂旁边就有铝精深加工厂,不用到处找配套。 反观甘肃、宁夏那些地方,一个造玩具的厂子,想找个做塑料配件的供应商,可能得跑到陕西甚至四川,来回折腾不说,库存成本也蹭蹭涨。老板们心里门儿清,没有完善的供应链,就算工资再低,生产效率上不去也是白搭。 还有政策和隐性成本,这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东南亚为了抢厂子,给的政策那叫一个实在,税收减免、土地低价出让,有的地方甚至给十年以上的免税期。可中西部的优惠政策大多是短期的,三五年到期后成本就上去了。 更关键的是环保成本,咱们国家有 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高能耗、高污染的厂子在中西部根本不受待见,治污设备得花钱,碳排放额度得花钱,算下来成本反而比沿海还高。 东南亚不少地方环保门槛低,那些在国内没法干的厂子,去了那儿根本不用操心这些,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至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厂子往沿海搬,那更是没办法的办法。就像陕西的煤化工企业,就算开了铁水联运班列,运输成本还是比沿海高,要是能直接把厂子建在天津港旁边,成本还能再降。 更别说那些依赖产业链的企业了,甘肃有家做机械配件的小厂,以前在本地勉强糊口,后来搬到苏州,离主机厂近了,订单多了不说,采购原材料的成本还降了 20%。他们心里清楚,跟着产业链走才有饭吃,留在中西部就是等死。 说到底,老板们不是不想支持内陆发展,实在是制造业太脆弱,经不起折腾。东南亚的优势是工资低、关税省、物流便,沿海的优势是供应链全、效率高,这两头都掐着成本的要害。 中西部除了四川、广西靠着产业链和区位优势能留住企业,其他地方要么物流不行,要么配套不够,要么政策不持久,根本拼不过。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是老板们拿着算盘一遍遍地算,算到最后发现,只有搬到成本最低、活得最稳的地方,才能把厂子撑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