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兄弟抬94岁老娘去医院看病,看完病又抬回家,大哥72岁抬后面二弟快70岁抬前面

微光下的暮色 2025-10-25 12:22:44

两兄弟抬94岁老娘去医院看病,看完病又抬回家,大哥72岁抬后面二弟快70岁抬前面,在回家的途中累的兄弟俩气喘吁吁,只好坐在地上歇了一会,然后抬着继续往家走,兄弟俩也是70多岁的人了,但凡有法也不会抬着去,或许是为了省救护车钱,或许是怕麻烦儿女们,任何理由也阻止不了给老娘看病,这一抬,验证了真实的孝子心!兄弟俩的孝心会为他们的后代一直传承下去! 还好太阳不算毒,但晒在脊梁上也发疼,兄弟俩抬着的竹椅绑得结实,老娘坐在上面,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却还一个劲地念叨“慢点儿,慢点儿,别摔着你们俩”。大哥在后面,腰早就弯了,每走一步都得把肚子往前挺挺,才能稳住肩上的扁担;二弟在前面,头发白了大半,额头上的汗珠子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地上都能溅起点儿土花。路过的街坊看见了,有的递瓶水,有的想搭把手,兄弟俩都摆手说“不用不用,我们能行”,脸上的笑比哭还难看,可手上的劲一点儿没松。 谁不知道救护车快?打个电话十几分钟就到,可那百八十块的费用,兄弟俩得省好几天。大哥家种着几分菜地,每天天不亮就去摘菜,蹬着破三轮车去镇上卖,一上午挣的钱刚够买两盒降压药;二弟在小区里帮人看车,一个月就那点零花钱,全攒着给老娘买营养品。不是儿女不孝顺,是他们不想张口——儿子们在外地打工,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女儿们嫁得远,家里也有一堆事儿要忙。老兄弟俩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的娘自己管,不能给下一辈添堵。 歇脚的时候,大哥从兜里摸出个干硬的馒头,掰成两半,递给二弟一半,自己拿着另一半啃得费劲。老娘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块糖,想给俩儿子,手一抖,糖掉在了地上,大哥赶紧捡起来,吹了吹土,塞回老娘嘴里:“娘,您吃,我们不饿。”二弟看着老娘花白的头发,突然就红了眼,小时候家里穷,娘也是这样,有一口吃的先紧着他们兄弟俩,现在娘老了,换他们来扛着娘走。这竹椅上抬的哪里是老娘,是几十年的养育恩,是做儿子的一份心。 路上碰见个年轻媳妇,抱着孩子看热闹,嘴里还嘟囔“都啥年代了,还抬着去医院,儿女是干啥吃的”。二弟听见了,没吭声,只是把扁担又往肩上挪了挪。他知道,外人不懂,这不是儿女不孝顺,是他们做老子的不想让孩子为难。就像当年他们的爹走得早,娘一个人拉扯他们兄弟俩,再苦再难也没跟人伸过手,现在他们老了,也得学着娘的样子,把担子扛起来。 其实兄弟俩的腿早就麻了,每走一步都跟踩在棉花上似的,可谁也没说放下。大哥在后面喊“娘,坐稳了”,二弟在前面应“快到家了”,声音都透着虚,可脚步却没停。到家的时候,俩人直接瘫在门槛上,半天站不起来,老娘拉着他们的手,眼泪掉在他们手背上,滚烫滚烫的。 有人说这兄弟俩傻,省那点钱把自己累坏了不值当;也有人说这才是真孝子,比那些嘴上喊着孝顺、背地里不管爹娘的强百倍。我倒觉得,这哪是傻啊,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本分。老一辈的人,总把“养儿防老”挂在嘴边,可真到了老的时候,想的不是防老,是不给儿女添麻烦。兄弟俩这一抬,抬出的是为人子女的责任,是代代相传的孝心——他们今天怎么对老娘,明天他们的儿女就会怎么对他们,这孝心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看着看着就刻在心里的。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压力大,没时间陪父母,可跟这两位七旬老人比起来,那些理由好像都站不住脚。不是没时间,是没把爹娘放在心上;不是压力大,是没那份担当。兄弟俩抬着老娘走的那一路,走的是人生最该走的路,扛的是做人最该扛的责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0
微光下的暮色

微光下的暮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