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发生了什么事?对美国船征收特别港务费后,中国港口出现严重拥堵,各国商船在中国港口的排队等候时间达到今年以来最久。 (信源:祖国网——中国强力反制美国贸易摩擦 ) 10 月 14 日,美国突然对中国船舶加征高额港口服务费,理由是 “保障供应链安全”,想靠这招打击中国造船业。 谁料中国当天就亮出反制牌:对美企拥有、运营或持股超 25% 的船舶,征收阶梯式特别港务费,2025 年先收 400 元 / 净吨,2028 年直接涨到 1120 元 / 净吨。 这记 “对等反击” 一出,全球航运圈瞬间乱了套。 最戏剧的当属美国诺唯真邮轮的操作。旗下 “RIVIERA” 号豪华邮轮原计划停靠上海港,一算账傻了眼:船身净吨位 2.9 万吨,单次得缴 1167 万元特别费。 要知道,邮轮单航次净利润也就 200 到 300 万元,这笔费用直接让航行变成 “赔本买卖”。最后这艘巨轮干脆临时改道韩国釜山,宁愿绕路也不掏钱。 可美国船跑路,其他国家的船却在往中国港口挤。船舶追踪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19 日当周,各国商船在我国港口的平均等候时间达到 2.66 天,比前一周多出 17%,创下今年最长纪录。 青岛港前湾码头的镜头里,桥吊连轴转都忙不过来,货车排着几公里的长队,码头工人说 “凌晨三点还在卸集装箱,比旺季还忙”。 为啥会越反制越拥堵?老船长们一语道破:中国的特别港务费只针对美国船,其他国家船只不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费用 “越拖越贵”,各国船企都想赶在 2025 年的低价窗口期囤货。有澳大利亚铁矿船东算过账,现在运一船铁矿石过来,比明年少花 500 万美元,“排队等三天也值”。 这种 “抢跑效应”,直接把港口堵成了长龙。 这里得科普个关键规则:这次的特别港务费不是 “乱收费”,而是精准打击的 “对等反制”。 交通运输部的公告写得明明白白,只针对美国相关船舶,中国建造的船舶哪怕归其他国家运营,都能豁免。这招既保护了本土造船业,又没影响全球供应链,难怪欧盟商船照样扎堆来中国港口 —— 毕竟谁也不愿跟钱过不去。 美国这边早已乱了阵脚。本土造船业只剩 7 家船厂,还依赖中国零部件,想造替代船都没能力。 美财长贝森特之前还放狠话,说 85 名参议员准备对中国购俄石油加征 500% 关税,结果反制措施一出,美国航运业先扛不住了。 有业内人士透露,已有三家美企偷偷找中资船厂订船,就为了避开特别港务费。 更讽刺的是美国盟友的 “分裂”。日本嘴上附和美国的 “供应链联盟”,暗地里却让商船加速抢运汽车零部件到中国;澳大利亚一边喊着 “减少依赖”,一边把铁矿船的排班增加了 20%。 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买家,错过中国市场,这些国家的资源根本卖不出去。 对比之前韩国智库喊 “不买中国白菜” 的闹剧,更能看清贸易博弈的本质。韩国是 “单向依赖没替代”,而中国反制美国是 “手握主动权”:你卡我船舶收费,我就精准反击美船;你要搞稀土封锁,我早垄断了 90% 的稀土供应。 这种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的节奏,让美国所谓的 “惩罚” 成了笑话。 港口拥堵的背后,是全球对中国市场的认可。美国邮轮改道后,中资 “鼓浪屿号” 立马补上上海航线,3000 个舱位秒售罄 —— 中国年均 300 万人次的邮轮客源,可不是随便能放弃的蛋糕。 有网友调侃:“美国船走了正好,给其他国家腾地方,咱们的码头可没空养闲人”。 现在的局面越来越清晰:贸易战从来不是 “谁硬谁赢”,而是 “谁有底气谁占优”。美国想靠收费壁垒逼制造业回流,结果自己的邮轮先被挡在门外;想拉拢盟友孤立中国,可盟友们的船却在港口排起长队。 这种 “政治喊口号,市场讲实际” 的反差,把霸权的虚弱暴露得明明白白。 看着港口里绵延的船阵,突然觉得很感慨。中国的反制从来不是 “赌气”,而是有规则、有分寸的自卫 —— 特别港务费分四年涨价,就是给美国留了谈判窗口。 可如果美方继续硬扛,恐怕会有更多商船用脚投票,毕竟全球企业没人愿意跟利润过不去。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美国会松口取消对华船舶加税吗?港口拥堵会不会影响咱们的日常购物?评论区聊聊,也别忘了转发,让更多人看懂这场贸易博弈里的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