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刚到马来西亚,就收到终级杀招,特朗普有备而来,中国遭调查!10月24日,中美两国代表团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重启了高层经贸谈判。 软件限制之所以被称为“杀招”,是因为它瞄准的不是普通电脑软件,而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系统。没有EDA设计工具,就造不出芯片;没有工业控制程序,生产线就无法运转。 这些关键软件长期被美国企业垄断,一旦被切断,中国的中高端制造业就可能面临中断的风险。可以说,这一封锁,直接对准了中国的产业神经。 美国选择在谈判前突然出手,用意不难看出。首先是想利用这一威胁在谈判桌外先打乱中方的节奏,让中国在稀土等议题上作出让步。 其次,这也是对中国稀土出口新规的报复。中国此前加强了稀土技术出口管制,让美国的新能源和军工产业都受了影响,美国这次的动作,明显带着报复的意味。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担心中国的技术崛起步伐太快。无论是芯片、人工智能还是高端制造,中国正快速逼近,而美国想用封锁延缓这一进程,这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焦虑。 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七成以上的产能,美国根本离不开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这几年中国一直在加紧布局自主软件体系,从操作系统到工业设计平台,都开始形成自己的生态。 华为鸿蒙系统逐步打破了移动生态的封锁,中望CAD这样的国产工业设计软件也开始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位置,这些都说明中国正从依赖转向自立。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的所谓“杀招”,也未必真能落地。软件巨头们靠中国市场吃饭,真要全面断供,无疑是在自断财路。 上次美国短暂限制EDA软件出口时,三家美国巨头股价暴跌,没多久就不得不解除。资本不会陪政府去赌博,这一点美国政府心里也清楚。而且,美国的盟友也不一定愿意跟着冒险。 过去几年,美国频繁以各种名义征税,就连日本、加拿大都被波及。如今再让他们一起封锁中国,不是谁都愿意买单。 事实上,封锁从来不是新玩法。从建国初期的全面禁运到现在的高科技封锁,中国已经无数次被“卡脖子”。但每一次封锁,最后都变成了中国科技自主的推动力。 这场较量不是一场简单的贸易争端,而是一场围绕国家核心利益的长期博弈。美国想用软件封锁来延缓中国的步伐,中国则用自主创新应对外部打压。 谁能笑到最后,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角色。这场风暴终将过去,而一个更强大的中国,也终将在风雨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