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放弃新加坡,选择在马来西亚谈判,完全是新加坡自己作妖作的,这次失去的不只是一场谈判地点,而是几十年积累的中介信用。 2025年10月,中美第五轮经贸磋商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这个消息一出,很多人觉得寻常,但对新加坡来说,却像是一记闷棍。 过去几十年,新加坡几乎是中美见面的首选,它地理方便、立场中立、服务周到,却在这一轮被排除在外。真正的原因,不在地点安排,而在信任的流失。 2024年,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到华盛顿发表演讲,劝中国别走“自力更生”的路,要继续依赖西方。 听着像是劝告,其实刺在中国心口。因为那时候中国正被美国在芯片、设备上层层卡脖子,不自主研发难道要天天受制于人? 反倒是新加坡自己,这些年被马来西亚供水掐着脖子,才拼命建海水淡化厂、做污水再生,现在居然也能靠自己满足大半需求。 而这份“口上中立”的面纱,很快就被撕开了。美国对中国制裁最凶的时候,新加坡不发声;等中国反击时,它立刻跳出来说别闹大。 2025年春,美国反手给新加坡征了10%的关税。要知道,新加坡对美是贸易逆差,本该免受波及。 结果挨了打,只能说“失望”,该配合的还照样配合。这种谁都不敢得罪的姿态,看起来圆滑,实则谁都不靠得住。 2025年初,总理安瓦尔在达沃斯开会时直言,南海的事别老拿中国说事,亚洲国家都有领土纠纷,真正重要的是怎么谈。 这话让不少人听着顺耳,至少说明他不愿做某一方的传声筒。同年,中马签下三十多份合作协议,贸易额翻了十倍不止。马来西亚更握有一个让任何谈判都绕不开的筹码稀土。 位于关丹的工厂能满足全球三分之一的需求,是中国之外最完整的分离基地。把谈判放在这里,意思再明白不过:中美都得看资源的脸色。 中欧班列越来越密集,中老铁路打通陆路通道,大量货物绕过马六甲海峡走陆线,新加坡的港口中转业务在2024年就下降了近5%,对华金融业务也少了不少。 可以说,贸易路线的变化正慢慢削弱它的地位。 更糟的是,新加坡还在做“转标签”的生意。大量中国货物在那边换个包装再出口美国,靠这种灰色方式赚快钱。 短期赚得痛快,长期却毁了信任。中美都不是傻子,谁不明白这是哪门子的洗产地?当一个中介被怀疑“拿两头好处”,那它的可信度也就没剩多少了。 信任,比港口位置更值钱。过去的新加坡,能让各方都安心,是因为它真能做到不偏不倚。如今在美国面前点头,在中国面前保持沉默,这样的中介难再被依赖。 甚至在今年初启动的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中,新加坡已不再是主导者,反而成了马来西亚产业链的配套一环。曾经的枢纽,如今更像配角。 新加坡当然也不容易,夹在中美之间谁都惹不起。但李光耀时代的智慧,在于明白“中立”不是摇摆,而是坚持原则。 如今频频选边、事事求稳,只会失去信任。2025年10月24日,何立峰副总理的专机降落在吉隆坡。 那一刻,吉隆坡的跑道繁忙而热闹,而数百公里外的新加坡樟宜机场,一切如常,却也格外冷清。一个时代的座次,悄悄换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