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难道不虚伪?”一非洲留学生在节目曾逼问,中国太虚伪,就帮我们国家建了座议会

白虎简科 2025-10-26 14:07:30

“中国难道不虚伪?”一非洲留学生在节目曾逼问,中国太虚伪,就帮我们国家建了座议会厅,就要拿走我们锂矿所有权,谁料高教授用一句话,果断干脆怼了回去! 一场学者与留学生的交流会,气氛本该是轻松的,却被一个问题瞬间拉紧,一位来自津巴布韦的年轻人站起来,目光锐利,他用的词是“虚伪”。 他质问,中国帮我们建了一座宏伟的议会大厦,难道代价就是要拿走我们国家全部的锂矿吗?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尖锐背后的紧张。 这声“虚伪”,其实喊出了许多非洲年轻人的心声。他们一边享受着中国投资带来的便利,用着新建的公路和电站,心里却总觉得有点别扭,这种拧巴的感觉,不是凭空产生的。 任何踏上非洲大陆的“外来者”,都得先面对一层厚厚的历史滤镜,几百年的殖民血泪,让人们对所有外部力量都抱有天然的警惕。当年殖民者带来的是武力和掠夺,他们贩卖奴隶,制造分裂与贫穷。 中国作为“后来者”,带来的东西完全不同:工程师、医疗队、大量的资本和建设团队,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但“外来强权”这个身份本身,就足以触发历史的警报,不管你带来什么,首先都要被放进“掠夺者”的框架里审视一遍。 这是一种历史惯性,高志凯教授首先要回应的,就是这份沉重的“原罪”感。 如果说历史记忆是旧伤疤,那无处不在的西方话语就是不断揭开这块伤疤的手,这位留学生的问题,听起来是独立思考,实际上却困在一个预设好的“话语囚笼”里。 “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这些标签就像预制程序,被植入很多人的认知,当他们看到中国在非洲的项目时,脑海里自动弹出的就是这些负面词汇。 这是一场全球性的话语权争夺,而许多非洲青年,尤其是在西方受过教育的,正处在这场争夺的风暴中心。 所以高教授抛出了那个标志性的反问:“我们修的路,难道是为了让坦克开过去吗?”这一问,太犀利了。 它试图用一个鲜活的现实意象——路上跑的是通往医院和学校的汽车,而不是坦克——去撞碎那个抽象但强大的怀疑论叙事。 这更像是一次“破框行动”,把你从被舆论塑造的想象里,直接拉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中。 这场争论最核心的认知错位,其实是个经济学问题,这位留学生把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合作,简化成了一种近乎原始部落的交易:“一栋楼,换一片矿”。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高教授的回应拆解了这种误读。 首先,时序就不对。议会大厅这些基建项目早就建成了,关于锂矿的开发合作,是后来两国政府才开始的漫长谈判,过程有非洲自己的专家和律师团队全程把关,条款公开透明,反复修改,根本不存在强迫交易。 其次,投入的规模不对等。中国投下的,是覆盖道路、电站、学校、医院的庞大“真金白银”,这些项目投资巨大、周期漫长、风险极高,是西方资本几十年来都不愿碰的硬骨头,有的项目甚至是在“赔本赚吆喝”。 最重要的,是交换的价值不对等。中国想要的,并非是把非洲的资源挖空,而是帮助他们把地下沉睡的“一块石头”,激活成一个能持续造血的工业体系,带来技术和就业,启动一个国家真正的“内生增长动力”。 这是一种发展伙伴关系,着眼的是长远的未来,所以,高教授最后那句“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一锤定音。它要求你看的不是一栋楼和一片矿的得失,而是一个国家挣扎向上的宏大图景。 参考资料: 高志凯.全球化智库

0 阅读:9
白虎简科

白虎简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