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将顿涅茨克州克拉马托尔斯克的风电风机摧毁,而乌军在风机顶部安装的通信设备和雷

史鉴奇谈 2025-10-26 16:06:00

俄军将顿涅茨克州克拉马托尔斯克的风电风机摧毁,而乌军在风机顶部安装的通信设备和雷达也一并被俄军摧毁。   要是往前翻几年,俄军对乌克兰电力设施的攻击还没这么狠。那时候可能就是偶尔敲一下,没成体系。但现在不一样了,俄军明显是在系统性地拆乌克兰的电力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不光是顿涅茨克这一块儿,而是乌克兰全境的关键电力节点。   首当其冲的就是水力和火力发电厂。这俩是乌克兰电力的老底子,大部分老百姓用电、工厂开工都靠它们。俄军专挑这些地方打,就是想从根儿上断乌克兰的能源供给。除了发电厂,输变电系统也没逃过。那些架在野外的高压电塔、变电站,经常被导弹或者无人机盯上。这些设施一坏,就算发电厂能发电,电也送不到用户家里,等于白忙活。   新能源发电设施也没被放过。像这次被摧毁的风电风机,还有之前的太阳能电站,俄军照样下手。要知道乌克兰这些年一直在推新能源,想减少对传统火电的依赖,现在这些刚建起来没几年的设施,好多都被打残了。   不过有个例外,就是乌克兰的核电站。俄军再怎么打电力设施,也没动过核电站。不是不想动,是不敢动。核电站这东西太敏感,一旦被击中,泄漏的风险太大,不光乌克兰遭殃,周边国家都得跟着倒霉,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环境灾难。俄军再强硬,也得考虑这个后果,所以核电站暂时成了“安全区”。但就算这样,乌克兰的电力供应已经够惨了。   就拿去年冬天来说,好多地方因为发电厂和输变电设施被打坏,每天停电八九个小时都是常事儿。老百姓家里没暖气,只能裹着厚被子过冬;商店没法正常营业,货架上的东西越来越少;医院的备用发电机也经常扛不住,好多手术都得推迟。要是核电站再出事,那乌克兰的电力系统真就彻底崩了,到时候可不是停电这么简单,整个社会运转都可能瘫痪。   乌军其实也知道电力设施重要,一直在想办法保护。比如在风电风机上装通信设备和雷达,就是想利用这些高耸的设施,监测俄军的动向,传递情报。毕竟风电场地处开阔,视野好,装个雷达能看得更远。可他们没想到俄军这么直接,连风机带设备一起炸,一点情面都不留。这一下,乌军不仅少了个监测点,还丢了部分通信能力,等于吃了个双亏。   俄军这么系统性地打击电力设施,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是想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力。电力没了,军工厂没法生产武器弹药,部队的通信和后勤保障也会受影响;另一方面是想打击乌克兰民众的士气。冬天没暖气、没热水,日常用电都成问题,时间长了,老百姓的不满情绪会越来越重,对乌克兰政府的支持度也可能下降。这种“以打促降”的打法,俄军这些年用得越来越熟练。   乌克兰这边也在想办法应对。他们从西方收到了不少发电机、变压器,还有修复电力设施的材料,想尽快恢复供电。志愿者们也在帮忙抢修受损的电塔和变电站,有时候刚修好一半,又被俄军盯上,只能反复修、反复补。西方还帮乌克兰建了一些临时的供电线路,尽量保证关键设施比如医院、指挥中心的用电。但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只要俄军还在持续打击,乌克兰的电力问题就没法从根本上解决。   现在的情况是,俄军的打击还在继续,乌克兰的电力设施每天都面临风险。有时候白天刚修复好一个变电站,晚上就被无人机炸了;有时候刚运来一批变压器,还没来得及安装,就被导弹摧毁。乌克兰的电力工人每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工作,可架不住俄军的持续攻击。   更麻烦的是,随着战争持续,乌克兰电力设施的备件越来越少。好多设备都是苏联时期留下的,现在早就不生产了,坏了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就算西方援助了一些新设备,型号和乌克兰现有的电网也不一定匹配,安装调试都得花不少时间。   总的来说,俄军对乌克兰电力设施的系统性打击,已经成了当前战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从传统的水火电,到新兴的风电太阳能,再到关键的输变电系统,俄军几乎全覆盖。虽然核电站暂时安全,但乌克兰的电力供应已经濒临崩溃。乌军的应对措施效果有限,只能被动防御。这场围绕电力设施的攻防战,还得持续下去,而最终受苦的,还是那些普通老百姓。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