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就不信有人看到邓稼先不愿意送一束[玫瑰][玫瑰]! 邓稼先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故事感人至深! 隐姓埋名28年,他不顾旁人劝阻,在零下30多度 的条件下,大风呼啸,寒风刺骨,他呆在井口测试,直到试验成功! 而他再也扛不住了,晕倒了过去,血压降到0。抢救了一夜才有了意识! 1958年,34岁的邓稼先接到秘密任务时,只对妻子许鹿希说要去做一件“对国家很重要”的事,没说具体去向和归期。 这一去就是28年,许鹿希靠微薄工资拉扯两个孩子,从报纸上“失踪的科学家”名单里,才隐约猜到丈夫的工作。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和同事们相拥而泣,脸上还沾着试验场的沙尘。 那次零下30度的井口测试,是为了排查原子弹核心部件的安全隐患。他坚持亲自下井,说“我熟悉数据,出问题能最快判断”。 晕倒被抬上来时,他怀里还紧紧攥着记录数据的笔记本,手指冻得没法伸直,字迹却依旧工整清晰。 1979年一次核试验中,降落伞故障导致核弹坠地。邓稼先不顾辐射危险,第一个冲过去查看残骸,亲手捧起沾染核废料的碎片。 就是这次接触,让他的身体埋下致命隐患。1985年,他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医生说最多还有半年时间。 住院期间,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把病床当成办公室,和同事们讨论下一代核武器的研发方案,常常一谈就是大半天。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医院去世,享年62岁。临终前,他拉着警卫员的手说“别让孩子们忘了,咱们国家是怎么站起来的”。 他这辈子没评过院士,没拿过高额奖金,甚至连一张和家人的全家福都少得可怜。但他的名字,刻在了罗布泊的戈壁滩上。 2019年,邓稼先被追授“共和国勋章”。颁奖词里写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对他一生最贴切的概括。 现在罗布泊的试验基地旁,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没有名字,只有一行字:“这里长眠着为祖国核武器事业献身的英雄们”。 每年都有年轻人带着鲜花来祭拜,有学生、军人,还有当年科研人员的后代,他们轻声说着“邓爷爷,我们没让您失望”。 对比现在有些追名逐利的人,邓稼先那代科学家的坚守更显珍贵。他们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用一生诠释“家国大义”。 许鹿希后来整理丈夫的遗物,发现一个旧皮箱,里面全是泛黄的手稿和家书。有一封没寄出的信里写着“等任务完成,带你们去看罗布泊的日出”。 这个承诺终究没实现,但邓稼先和同事们用毕生心血,让中国有了抵御风险的底气,让亿万家庭能安稳享受和平的阳光。 现在我们的空间站遨游太空,航母驰骋大洋,这些成就的背后,都藏着邓稼先们当年种下的“种子”,是他们用坚守铺就了强国之路。 年轻人或许没法像他那样隐姓埋名,但记住他的故事,传承他的精神,就是对这位英雄最好的致敬。杨振宁诺奖 麻烦看官邓稼先 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