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点名对我们进行批评!德媒声称,我们意在“羞辱”德国,德国外长取消访华,其行为“勇敢”!10月25日,德媒刊文表示,德国外长访华行程取消根本原因是中方要求德国外长先纠正其言论、再访华,而这让德方无法接受。德媒表示,此举这无异于公开“羞辱”,但很显然,欧洲绝非弱到需要举白旗。 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突然放出消息,外长约翰·瓦德普尔原定本周日飞北京的行程给延期了。这趟访华本是瓦德普尔上任后头一回去中国,原本计划见王毅之外,还想多拉几个高层聊聊贸易和供应链那些破事儿。可北京那边只确认了一个外长级会晤,其他的日程全没影儿。德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场就说,这安排不够全面,干脆不去了。结果呢,第二天德媒就炸锅了,尤其是德国之声那篇评论,直戳我们,说这是中方故意设卡,要求瓦德普尔先改口那些对中国的批评言论,才准他来。这不就等于公开甩脸子,让德国低头吗?他们还补刀,说欧洲可不是软柿子,没必要白旗一举就认栽。 这逻辑听着就别扭。瓦德普尔这人,之前在路透社采访里没少放炮,点名中国在台湾海峡的行动搅和了国际规则,还抱怨稀土出口管制卡了德国汽车业的脖子。8月份他去日本时,又在东京记者会上说中国单方面改亚太边界,越来越强势。这些话搁谁听都刺耳,尤其是台湾地区那块儿,瓦德普尔直呼北京破坏现状,简直把台湾地区防务部的军售事儿当借口大肆渲染。德国作为欧盟老大,本来中德贸易额去年就破3000亿欧元,中国还是它最大贸易伙伴,可瓦德普尔偏偏爱在敏感点上踩雷。结果访华前,北京要他摆正态度,这在德媒眼里就成了“羞辱”。他们觉得,德国外长去中国是给面子,你得全盘接纳他的议程,还得忍着他的批评。要是中方提条件,那就是霸凌。哎,这套双标玩得溜啊。 德媒这调调其实暴露了他们骨子里的优越感。德国之声文章里明摆着说,瓦德普尔最后一刻叫停,是给北京高层递了张底牌:德国离不开中国市场,但也不会当孙子。其他报纸像《先锋报》也跟风,夸这决定正确,欧洲得硬气点,别稀里糊涂就上飞机,等着别人赏脸接见。说白了,在他们看来,外交就是西方定规矩,中国得照办。瓦德普尔上任才五个月,新总理默茨内阁刚稳住脚,就想借这趟访华刷存在感,谈什么“价值外交”。可价值在哪儿?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上万亿,宝马大众那些巨头天天哭穷供应链断裂,现在外长又来搅局,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吗?更别提全球经济低迷,德国通胀刚压下来,能源危机余波还在,偏偏在台湾问题上站队那么偏,难怪日程谈不拢。 这事儿本质上是国与国交往的底线问题。外交不是请客吃饭,得对等尊重。你德国想合作,行啊,但不能一边伸手要市场,一边在台湾海峡军演上指手画脚。瓦德普尔那些言论,直接碰了红线,北京自然得亮明立场。德媒倒好,把正常要求说成羞辱,还给瓦德普尔贴“勇敢”标签。勇敢?说实话,这更像赌气。德国社民党外交发言人阿迪斯·阿赫梅托维奇就直言,这步棋对缓和中德紧张没啥好处,尤其供应链这么脆弱的时候。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也敲警钟,贸易争端升级,欧盟得准备反制工具。可瓦德普尔呢?10月26日他转头主持欧盟视频会,继续念叨中俄动态,行李一收拾就飞华盛顿,跟美方聊跨大西洋议题。台湾简报带了一箱子,估计还得继续在那儿添乱。 回头看中德关系,这几年本来就磕磕绊绊。2024年默茨访华时,双方谈得还算投机,签了电动车关税的谅解备忘录。可瓦德普尔一上台,就变味儿了。他党团副主席时,就爱在议会大厅里抨击中国军力扩张,数据图表甩一脸。稀土那事儿更典型,德国汽车业离不开中国供应,去年出口量占全球80%,现在管制一紧,他们就急眼。德媒文章里还阴阳怪气,说中国这是用经济牌施压,欧洲得醒醒,别再依赖。可话说回来,谁让德国自己战略短视,早几年没多囤货,现在后悔也晚了。欧盟层面,冯德莱恩去年底的“去风险”报告,本意是分散供应链,结果执行起来乱七八糟,德国企业叫苦连天。瓦德普尔这趟访华泡汤,正好戳中痛点,金融时报评论说,这是默茨内阁的早期挫折,供应链隐忧得赶紧补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