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去韩国一咖啡厅,结果得知她是中国人后,竟然将她们直接赶了出去,并表示她们不接待中国人,甚至还在店铺门口,贴上不招待中国顾客。眼见事情闹大,咖啡店老板却不以为然,仍然强硬表示:我们很抱歉,但我们就是不接待中国顾客! 2025年10月,首尔圣水商圈某咖啡厅的线上评分从4.7分跌至2.3分,近三天预约量归零——这组刺眼数据的背后,是一场发生在韩国对中国团体游客免签政策落地后的消费纠纷。 同一时期,明洞商圈的餐饮商户却迎来客流小高峰,部分店铺因张贴“无差别接待”中文标识,中国游客占比较上月提升15%,两个商圈的不同境遇,折射出跨境消费中的服务差异。 时间拉回10月某工作日上午11点15分,一位中国自由行游客站在圣水商圈涉事咖啡厅吧台前,手里攥着取餐牌,面前是已打包好的耶加雪菲手冲和低糖蓝莓甜点。 就在15分钟前,她还通过支付宝支付了6.8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60元),店员用英文告知“稍等可取餐”,宣传页上“支持跨境支付”“简单中文服务”的字样仍清晰可见。 这些正是她从“韩国旅游必需应用程序”推荐列表里选中这家店的原因。 转折发生在店员的一句询问后。 “你是中国人吗?” 得到肯定答复的瞬间,店员将餐品收回柜台,说“无法提供服务,会退款,请离开”。 游客当场提出质疑,认为点单时未收到任何限制提示,争执中店铺负责人介入,混乱间她的背包滑落,相机镜头轻微磕碰。 最终在隔壁商户协调下,她没能取走餐品,只能带着物品离开,后续将经过整理发布在社交平台。 这条内容很快引发关注。 中国驻首尔旅游办事处第一时间联系游客,协助整理支付凭证、现场照片,对接首尔中区消费者保护中心。 该中心是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25年重点升级的“跨境消费维权窗口”,此前已处理多起类似咨询。 韩国消费者权益团体“公平交易联盟”也发声,援引《公平交易法》强调“经营者不得无差别对待消费者”,尤其在免签政策吸引更多中国游客的背景下,服务规范性更需重视。 鲜少有人知道,涉事咖啡厅曾是“网红店”。 据圣水商圈管理处信息,事件前该店38%的客源是中国游客,还报名了首尔市政府下半年的“文化观光庆典快闪卖场”活动。 回溯2025年3月,韩国启动“2025自游FUN韩—赏韩春”推广活动时,这家店还在平台发布多语言宣传内容,吸引不少中国游客打卡,谁也没想到半年后会因接待争议陷入困境。 事件的影响还在扩散。 韩国旅游行业协会在一周内更新《2025跨国消费服务指引》,新增“点单前需公示服务限制”条款,将“跨文化服务培训”列为参与官方推广的必备条件。 中国旅游部门也同步提醒游客,结合韩国“旅游通行证”便利措施,消费前核实商户评价,遇权益受损及时联系驻外机构。 这一提醒的背景是,2025年三季度免签政策落地后,携程数据显示赴韩旅行订单环比增长40%,中国游客已连续12个月居韩国入境游客首位。 如今再看圣水商圈,涉事咖啡厅已被暂停参与官方宣传活动,门口偶尔有游客驻足查看评分后离开。 而明洞、弘大等商圈的商户,正借着免签东风优化服务:有的更新中文菜单,有的安排会中文的店员,还有的在传统节日推出限定活动。 一位明洞咖啡厅店长说:“游客来消费,图的是舒心,平等接待不是额外要求,是基本准则。” 这场因咖啡引发的纠纷,本质是服务流程不规范与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在中韩旅游交流持续升温的2025年,商户的每一个服务细节,都可能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印象。 唯有坚守平等原则、完善沟通机制,才能让跨境消费成为连接两国民间交流的桥梁,而非引发争议的导火索。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