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正式宣布了 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突访联合部队集群指挥所,在听取前线战报后高调宣布:全球首款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完成关键测试,1.4万公里飞行距离创纪录,15小时未达极限射程,并成功验证规避反导系统的能力。 这话从普京嘴里说出来,威慑意味拉满了。1.4万公里是什么概念?从莫斯科出发,能绕着美洲飞半圈再精准打击目标,这射程确实够吓人。 它的核心狠活在动力上。微型气冷核反应堆一启动,理论上能无限飞,想在目标上空盘旋几天都行。50米的超低空飞行高度,比树梢还低,常规雷达根本抓不到。 但千万别被这“神话”迷惑,这武器就是个高风险的“半成品”。2019年试射炸了,5名顶尖核专家当场丧命,核废料漏进巴伦支海,一年后辐射值还超标。 更要命的是飞行中的核污染。它靠加热空气推进,放射性粒子会跟着尾气撒一路。英国专家算过,一次飞行能污染上千平方公里空域,简直是“飞行的核污染源”。 所谓的“突防无敌”也站不住脚。它时速才800公里,飞1.4万公里要15小时。美国的WC-135R核侦察机早等着了,放射性尾迹就是明晃晃的靶子。 这会儿高调官宣,时机太耐人寻味。俄乌战场僵持不下,俄罗斯2025年国防预算飙到13.5万亿卢布,占GDP6.3%,全是冷战后最高水平。 说白了就是“穷则思变”。常规武器拼不过北约,就砸钱搞这种“末日武器”。单次测试花超10亿美元,对现在的俄罗斯来说,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西方也没坐以待毙。北约正给F-35装新型电子战吊舱,美国要升级阿拉斯加反导系统,针对性反制早就动起来了。 普京自己都留了后路,说“还需大量工作”。之前13次试射只成功2次,现在离真正部署还差着维护、储存等一堆坎,2026年能不能兑现还是未知数。 这更像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用没成熟的武器造声势,想在谈判桌上压西方一头。可靠核恐惧撑起来的威慑,根本不扎实。 与其说这是技术突破,不如说是无奈的表态。把稀缺资源砸进高风险项目,反而暴露了常规军力的虚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普京大帝 俄罗斯试射导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