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下去还怎么做生意?”新乡原阳,母子俩卖粮食被骗,3车小麦100多吨,28万

加油冲冲冲 2025-10-27 10:19:50

“这样下去还怎么做生意?”新乡原阳,母子俩卖粮食被骗,3车小麦100多吨,28万卖出去后账户被冻结!警方:你收到的钱是涉诈资金,小麦也不知去向。网友:正常商业来往,收款方没有方法调查对方资金的合法性,怎么能冻结呢?这起事件确实非常令人痛心,也触及了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痛点。我们来从几个层面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回应网友的质疑。 事件核心:这不是普通的“商业纠纷”,而是刑事犯罪案件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对母子遭遇的不是简单的“货款纠纷”或“合同诈骗”,而是成为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中的一环。犯罪分子利用诈骗得来的赃款,向他们购买实物商品(小麦),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 “洗钱” 行为。 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通常如下: 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电信网络诈骗(如冒充公检法、刷单诈骗等)从受害者A那里骗得资金。 转移和洗白: 这笔“涉诈资金”需要快速转移和洗白,将其变成不易追踪的实物或合法收入。购买大宗商品(如粮食、建材等)是常见手段。 销赃: 犯罪分子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迅速将收购来的小麦转手卖出,换取“干净”的现金,完成洗钱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小麦不知去向”。 在这个过程中,卖粮的母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犯罪分子洗钱的“工具”。他们付出了真实的货物,但收到的是一笔“不干净”的钱。 回应网友质疑:“正常商业来往,为何冻结我的钱?” 网友的质疑代表了广大商户的心声,非常具有代表性。警方的做法从法律和执法逻辑上讲是合理且必要的,但确实给无辜的商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 法律依据:保护原始受害人的财产权 核心原则: 赃款必须追缴,并返还给原始受害人。这是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假设被骗走28万的是您的家人,您肯定希望警方能追回这笔钱。 警方职责: 警方在追踪到涉诈资金流入卖粮母子的账户后,依法必须进行冻结、止付。这是办案的标准程序,目的是为了保全资产,以便后续依法返还给真正的受害人。如果警方不冻结,就是对原始受害人的二次伤害。 2. 为何商户成了“最终损失者”?—— “善意取得”认定的复杂性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对母子是否构成法律上的 “善意取得”。 什么是善意取得? 指在不知道对方无权处分的情况下,支付了合理对价,并完成了财产交付,可以合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 在本案中: “不知道”(善意): 母子俩确实不知道买粮款是诈骗赃款。这一点对他们有利。 “支付合理对价”: 他们以市场价卖出小麦,付出了等值的货物。 争议点和难点: 司法实践中,对于犯罪嫌疑人用赃款购买商品,商户能否主张“善意取得”而保留货款,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在电信诈骗案件中,由于原始受害人的损失是直接的,且社会危害性大,司法机关在权衡时,往往会更倾向于保护原始受害人的权益。商户的损失需要通过向犯罪分子追赃来弥补,但犯罪分子往往已经将财产挥霍或隐匿,追偿难度极大。 这就造成了网友所说的“不公平”: 原始受害人的钱被追回了,但商户的粮食却白白损失了。商户成为了这起犯罪事件中“最无辜”的承受损失的一方。 深层反思与建议:如何避免成为“洗钱”的受害者? 这起事件给所有商户,特别是进行大宗交易的商户敲响了警钟。在当前的网络支付环境下,商户确实没有能力核查每一笔进账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但可以采取一些风险防范措施: 警惕异常交易: 对于大额交易,尤其是对方表现出“不计较价格、要求快速交易、使用对公账户以外的个人账户频繁转账”等异常情况时,要提高警惕。 核实买方信息: 尽量签订正规合同,核对买方身份信息(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并保留好所有交易凭证(合同、过磅单、付款记录、聊天记录等)。 对公账户交易: 尽可能要求通过对公账户进行转账,对公账户的实名制和监管更为严格,涉及赃款的风险相对较低。 分批付款或使用票据: 对于特大额交易,可以协商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等更安全的支付方式,或者分批付款、分批发货,以降低风险。 结论 总的来说,警方的冻结行为是依法办事,目的是打击犯罪、保护公民财产权,这一点无可厚非。 真正的症结在于,现行的法律和执法程序在保护“原始诈骗受害人”和“善意取得商户”的权益之间,存在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当犯罪分子无法追回损失时,这个“坑”由谁来填,成为了一个法律和道义上的难题。 对于这对母子,他们的唯一希望在于: 积极配合警方,提供所有证据,证明自己是善意第三方。 通过法律途径,努力向犯罪分子提起民事诉讼进行追偿。 期待司法机关能在具体案件中,更充分地考量“善意取得”的因素,在追赃退赔中找到一个更能体现公平的平衡点。 这起事件凸显了在数字经济时代,打击犯罪与保护正常商业活动之间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法律设计和社会协同治理。买粮新骗局

0 阅读:0
加油冲冲冲

加油冲冲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