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开始后悔,当初的独立,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在10年前,蒙古还在念念不忘,血脉“正统”,昔时假象,还想着有朝一日南下。现在,蒙古被迫联合军演后,民间才开始接触。原来吃的用的,都是回避的,都用韩国日本的,那怕来自天津港,还价格不菲。自从接触下来,发现内蒙古的经济,一个市都超过蒙古后,彻底的破防了,虽然还不知道南方一个县,人口和经济都超过蒙古。 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苏联把蒙古 “扶起来” 之后,就开始帮着 “改历史”:烧了近九成的藏传佛教经书,把成吉思汗的画像从课本里扯出去,换上列宁的照片; 明明蒙古和中原打了几百年交道,却硬说元朝是 “中国欺负蒙古”,连成吉思汗西征都被说成 “搞侵略”。就这么着,一代又一代蒙古人被教得认不清老祖宗的路,反倒觉得 “靠外人更安全”,这为后来的糊涂想法埋下了根。 十年前的蒙古,那股 “拧巴劲儿” 简直没谁了。乌兰巴托的街头,总能看到穿黑衣服的极端分子,举着带歪 “卐” 字的旗子,学着纳粹的样子敬礼,嘴里喊着 “血统最纯”。他们管得很宽,看见本国人跟中国商人说话,上去就骂,还威胁要 “收拾人家”;有回把老蒙文写的广告牌当成 “外国字”,上去就砸,闹了大笑话还不认错。 那会儿议会也跟着糊涂,刚写完《国家安全构想》,非要把中国说成 “历史威胁”;这边老百姓住的贫民窟连自来水都没有,那边却花 3 亿美元修了个巨大的成吉思汗雕像,说是 “找回面子”—— 可面子再大,也填不饱肚子啊。 有意思的是,那时候的蒙古人还爱 “装糊涂”。身上穿的棉袄、家里用的锅碗瓢盆,明明印着 “中国制造”,却偏要撕了标签;吃的零食、用的化妆品,明明是从天津港运过来的,却非要贴个韩国、日本的牌子,哪怕贵上两三倍也愿意。就为了躲开 “跟中国有关系” 这事儿,自欺欺人到了家。 转折点是几场联合军演。之前蒙古总躲着跟中国多接触,可后来被迫一起搞军演,老百姓才有机会去南边看看。一跨过边境,他们都傻眼了,内蒙古的牧民开着皮卡放牧,草原上的光伏板一排接一排;孩子在有多媒体的教室里上课,市集里的商品又多又便宜。再看自己手里的 “日韩货”,查物流才发现,源头还是中国 — 这下,之前的 “装糊涂” 再也装不下去了。 真正让他们 “破防” 的,是拿经济数据一对比。2023 年,内蒙古一个省的 GDP 就超了 2.5 万亿元,而整个蒙古全年下来才 170 亿美元,连人家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就说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一个市的经济总量,比蒙古全国还多; 巴彦淖尔、包头这些地级市,随便一个的外贸量,都能让蒙古羡慕半天。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南方有些县城,人口跟蒙古差不多,经济体量却早把蒙古甩在了后面 ——这事儿要是搁十年前,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因为根本没人跟他们说这些。 之前蒙古还想着 “找别的靠山”,搞了个 “第三邻国” 计划,觉得靠美国、印度能撑起场面。结果呢?美国每年给的援助才 1200 万美元,还不够修一段公路;跟美国谈稀土合作,才发现中国掌握着九成的精炼技术,自己挖出来的稀土,最后还得运到中国加工。 印度更不靠谱,当初拍着胸脯说给 10 亿美元贷款,结果好几年过去了,钱没见着多少,买的蒙古煤炭还没中国一个省买得多。2025 年初,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因为 “炫富” 倒台 — 老百姓早就不满了:首都 60% 的人住棚户区,精英却靠着卖资源赚钱,“第三邻国” 没帮上忙,日子反倒更差了。 现在的蒙古,早就没了十年前的 “硬气”。学汉语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报名人数涨了 18% 还多;年轻人刷抖音,最爱看中国的电视剧,连《甄嬛传》都有蒙古语字幕;政府也终于松口,把中蒙跨境铁路当成了 “救命项目”— 甘其毛都口岸的铁路一修通,蒙古的煤炭运到中国能省一半成本,每年能多赚 15 亿美元,这对只有 50 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蒙古来说,简直是 “雪中送炭”。 谁都明白,现在的蒙古离不了中国:90% 的出口靠中国,三分之一的商品从中国买,连牧民冬天用的取暖煤,不少都是从内蒙古运过去的。当初一门心思想独立,觉得能 “自己说了算”,现在才明白,邻居不是威胁,是能一起过日子的靠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