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放弃新加坡,选择在马来西亚谈判,完全是新加坡自己作妖作的,这次失去的不只是一场谈判地点,而是几十年积累的中介信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10月,中美第五轮经贸磋商在吉隆坡举行,这个消息传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怎么不在新加坡谈了? 过去几十年,但凡中美之间有什么敏感话题需要坐下来聊,新加坡几乎是默认选项,金融中心的底子,华人社会的文化纽带,加上那套八面玲珑的外交手腕,让它成了天然的斡旋场所,可这次,双方默契地把马来西亚推到了台前。 有人说这是因为东盟峰会正好在吉隆坡开,顺便谈谈而已,但稍微想想就能明白,过去那么多次重要会晤都能“顺便”安排在新加坡,为什么这次就不行?说到底,不是马来西亚突然变得多厉害,而是新加坡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新加坡这两年的操作,2024年10月,总统尚达曼跑到华盛顿,在IMF总部公开说中国不该追求“完全自给自足”,要继续和美国、欧洲“互相依靠”。 这话听着就不对劲——美国卡中国脖子的时候,芯片不卖、光刻机禁运、企业拉黑名单,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中国不自己搞研发难道要一直被动挨打? 更讽刺的是,新加坡自己对“自给自足”可精明得很,淡水百分之百靠马来西亚供应的日子不好过,这些年拼命搞海水淡化、污水再生,现在自给率已经到了65%,还定了个2061年完全自给的目标,合着自己摆脱依赖叫战略远见,中国搞关键技术突破就叫破坏平衡? 这种双标态度在南海问题上体现得更明显,新加坡明明不是争议方,却跟着美国的调子走,公开支持那个中国不承认的仲裁结果。 中国被针对的时候,一句话不说;等到中国反击了,立马跳出来劝“别激化矛盾”,这种戏码看多了,谁还会把它当成公正的中间人? 军事上的动作就更说明问题了,新加坡和美国签了好几轮防务协定,让美国的巡逻机定期在自己地盘起降,濒海战斗舰直接驻扎在樟宜海军基地。 你想想,中美要谈经贸这种敏感事务,选在一个到处都是美方军事装备的地方,哪能放得开手脚?谈判最怕的就是环境不干净,话还没说出口,就担心会不会被“听了去”。 反观马来西亚这两年的表现,确实聪明得多,2025年1月,总理安瓦尔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直接说,谈南海问题的时候别老揪着中国不放,亚洲哪个国家没点边境争议? 马来西亚跟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都有领土问题,大家不还是坐下来好好谈,这话说得明白,有矛盾不可怕,关键是怎么处理。 4月份中马签了30多份合作文件,贸易额在建交50年里翻了近1000倍,马来西亚还有个新加坡比不了的优势——作为中国以外最大的稀土冶炼基地,它能满足全球三分之一的需求。 中美谈判桌上,稀土是绕不开的话题,把谈判放在有资源筹码的地方,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新加坡的问题不光是外交立场,它的经济结构也在暴露脆弱性,2025年4月,美国对新加坡征收10%关税,按照特朗普所谓“对等关税”的逻辑,新加坡是东盟里唯一对美保持贸易逆差的国家,根本不该挨这一刀。 总理黄循财说“非常失望,这不是朋友所为”,但该配合美国的地方还是配合。 数据更说明问题,2024年新加坡港口的中转份额下降了4.7%,对华金融业务收入减少8%,中欧班列越跑越快,中老铁路运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货物根本不走马六甲海峡了。 当贸易路线多元化,当大国博弈从合作走向对抗,新加坡那套“两头吃”的模式就玩不转了。 中介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从来不是位置好、设施全,而是双方都信得过,新加坡在华盛顿说中国不该自主创新,在中国被美国制裁时保持沉默,在中国反击时劝“保持克制”,这样的中介还有公信力吗? 信用就像玻璃,碎了就很难拼回去,以前靠中立攒下的口碑,让它成了国际谈判的“香饽饽”,可现在一边倒的做法,等于亲手砸了自己的招牌。 这次失去的不只是一场谈判地点,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中介信用,国际关系从来不是做生意,不是谁出价高就帮谁说话,夹缝求生不等于两面三刀,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能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靠的是真中立、真专业。 现在的新加坡在关键时刻总是往一边倒,还指望保持中介地位?这次换地方只是开始,以后恐怕更难有人愿意信它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