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对中国如此仇视?国际关系专家直言:中国在能源合作上犯下不可饶恕的原则性错误,直接打破美国全球霸权逻辑,让美国操控能源和金融的筹码彻底失效,这才是美国心生敌意的核心原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几乎立刻拉上整个西方阵营,对俄罗斯展开全面制裁。尤其在能源领域,美国下了“死手”——冻结俄方资产、封锁石油出口、切断天然气管道通路,企图通过掐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让其经济在短时间内陷入瘫痪。 美国的逻辑很简单:能源是俄罗斯的命脉,只要让它卖不出油、送不出气,就能逼迫其在战争和外交上妥协。而这套逻辑,过去几十年在中东、拉美乃至伊朗问题上屡试不爽。 然而,这次美国低估了世界的变化,也低估了中国的独立性。就在美国和欧洲忙着喊“能源脱俄”口号的时候,中国却并没有跟风。 相反,中国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关键能源,甚至在部分领域还扩大了采购规模。中国企业签署了更多以人民币结算的长期能源合同,不仅确保了国内能源供应稳定,也在国际市场上起到了“托底”的作用。 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信号。因为美国希望通过制裁让俄罗斯“被孤立”,但中国的能源合作,让俄罗斯的出口多了一个稳定出口口岸,也让国际市场避免了彻底失控的动荡。 结果,美国费尽心思设计的制裁体系,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虽有波动,但并未崩盘。相反,欧洲在缺油少气的冬天,反而被高昂的能源价格“反噬”。美国当然很清楚是谁在“拆它的台”。 对于华盛顿来说,这不是单纯的“利益受损”,而是一种“体系被挑战”的恐惧。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全球霸权,靠的不是军舰横行,而是通过能源与金融这两根“隐形锁链”来控制世界。 石油必须用美元结算,美元又通过金融系统回流美国,形成“美元—能源—金融”三位一体的循环。而任何一个敢打破这种循环的国家,都会成为美国的“眼中钉”。 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它真的在打破这个循环。能源合作只是一个切口,更大的变化在于中国推动了去美元化趋势,让美国赖以掌控全球秩序的“制裁权”正在失效。 过去,美国制裁哪个国家,只要一句话:冻结美元账户、切断SWIFT系统,那个国家立刻陷入经济休克。但当中国开始用人民币与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国家进行能源结算时,这套“美元制裁链条”就被撕开了口子。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中国并不是在单打独斗,而是在联合一群“不听话”的国家。一边是金砖国家扩员、讨论建立独立结算体系;另一边是中俄、中沙、中伊等能源合作愈发紧密。 中国和沙特的石油交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在逐年提高;伊朗甚至公开表示支持人民币作为区域贸易结算货币。 这些动作,在美国眼里无异于“系统性叛变”。它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世界不再依赖美元进行能源贸易,那么美国的金融霸权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其实,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并不是在某一刻突然爆发的,而是积累了几十年的焦虑。它可以容忍中国制造手机、家电,也能接受中国做“世界工厂”;但当中国开始在高科技、能源金融这些核心领域有了独立决策权,美国的恐惧便达到了顶点。 美国的决策者很清楚,一旦能源交易脱离美元体系,全球资本就会逐渐脱离华尔街的控制,而那才是真正让美国无法容忍的“原则性错误”。 从那以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开始全面转向。从贸易战、芯片禁令,到限制中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从舆论造势到外交挑衅,美国几乎动用了所有手段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表面上这些打压都打着“公平竞争”“国家安全”的幌子,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防止中国进一步削弱美国的国际掌控力。 尤其在能源合作和金融体系改革上,美国的态度近乎疯狂。它甚至试图通过影响中东国家、拉拢印度、控制非洲投资等方式,来阻止中国“能源朋友圈”的扩大。 然而,世界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世界。中国并不是孤立的。俄罗斯、伊朗、沙特、阿联酋、印尼、南非……这些国家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它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被美国制裁、被美元绑架的痛苦,自然更愿意和中国这样一个“尊重伙伴、不搞政治附加条件”的国家合作。尤其在俄乌战争后,美国把能源当成武器的做法,让许多国家彻底警醒——原来“美元体系”不是保障,而是枷锁。 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战略也在不断升级。除了进口稳定来源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国还在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自主开采和技术创新。 比如,在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合作项目,在中东的光伏投资计划,以及在非洲的锂矿、钴矿资源开发,都在稳步推进。 中国的能源战略已不再只是“买资源”,而是在构建一条完整、安全、独立的能源供应链。这样的格局,让美国的“能源掐脖子战术”彻底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