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非常严重!美国大豆不仅仅是卖不出去,现在已经成了一种灾难,给美国的农场主和美国政府带来巨大的麻烦。这时候,中国绝对不能手软,一定要在这个领域彻底打下去,将对方的傲气彻底打散,把对方投机取巧的心理彻底破碎,这样才能够拿到关税战争的胜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回顾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下降。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8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骤降了整整80%,仅剩下2亿蒲式耳。这个数字放在历史上来看,是一个极其罕见的低点。 对于美国中西部的农场来说,这无异于一场经济地震。以威斯康星州的农场主道格·雷伯特为例,他原本依靠大豆收入维持农场运转,但在这一年里,由于出口受阻,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15美元直线跌到9美元。 仅仅一年时间,他就亏损了约40万美元。谷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大豆,破产的阴影笼罩了周围的农场,而地方经济也在连锁反应中逐渐崩塌。 连带着粮食加工厂、运输公司乃至小型餐饮和零售业都感受到了冲击,这种从田间地头蔓延到地方经济的连锁效应,让人不寒而栗。 与此同时,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25年美国的新季大豆产量虽然创下了历史第六高的纪录,但产量高并没有解决问题。 大约有60%的大豆滞销,销售进度仅完成23.7%。面对库存堆积的困境,美国政府虽宣布提供140亿美元的补贴,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资金远水难解近渴。补贴就像是给一个漏水的水桶加水,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出口受阻带来的巨大压力。 而事情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3月。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了10%的关税,同时暂停了三家美国企业的出口资质。这一重拳出手,使美国的大豆出口进一步受挫,已经摇摇欲坠的农场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面对压力,美方曾扬言要对中国大豆征收100%的关税,以图报复。但很快,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宣布取消了这一计划,并请求中国恢复采购。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显示出美方的无奈,也暴露了其出口依赖心理的脆弱。 与此同时,中国的策略显然行之有效。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9月,中国自巴西进口大豆达7270万吨,占巴西出口总量的77.4%。尤其是在9月份,巴西取消出口关税后,中国进口商迅速下单20船大豆,体现出中国已经在大豆供应链布局上取得了主动权。 可以说,中国成功构建了以南美为主的多元供应链,这不仅保证了国内需求,也让美国的大豆出口失去了“控制权”。从某种角度看,中国不仅稳住了粮食安全,还在全球大豆贸易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在这样的局面下,文章主张,中国在2025年必须继续采取强硬但有规则的反制措施。要继续扩大国产大豆产能,以减少对单一进口来源的依赖; 要拓宽进口渠道,不仅仅依赖巴西,也可以考虑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 要在贸易谈判中利用关税和市场准入作为筹码,以此迫使美方在后续谈判中取消不合理限制,保障贸易政策的稳定。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要彻底打碎美方投机取巧的心理,让他们明白,中国绝不是可以随意施压的市场。 可以看到,这场贸易博弈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战。美国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中国市场,把中国作为大豆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但事实证明,一旦中国果断采取措施,美国的心理防线就会迅速崩溃。 美方高官一再出面要求恢复采购,恰恰说明了他们在供应链单一依赖上的脆弱性。更重要的是,这也为中国未来在全球农业供应链中的战略布局提供了宝贵经验:多元化供应不仅是风险管理,更是谈判的筹码。 此外,从地方经济的视角来看,美国大豆出口受阻的影响更为直观。以威斯康星、爱荷华和伊利诺伊等州为例,这些地区的农民几乎都感受到了库存堆积和价格暴跌的压力。农场主们不仅面临现金流紧张,更要承担贷款利息和土地租金,甚至出现了破产潮。 地方政府虽然试图通过补贴和财政支持来稳定局势,但面对销售渠道被切断的现实,财政手段显得力不从心。可以说,美国国内的大豆危机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国内的市场反应。中国不仅通过多元化进口保障了国内供应,还加快了国产大豆的推广与储备建设。 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国内大豆产业正在逐步增强抗风险能力。这种策略既保证了国内食品安全,也让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主动位置。 更重要的是,这种主动权还带来了谈判优势:在面对不合理的贸易限制时,中国可以以供应链调整和关税政策作为筹码,而不必在谈判桌上被动承受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