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官好官那么少?面前这三道坎,拦住不少人 做个“好官”为啥这么难?

枫叶漫天 2025-10-28 22:32:20

为什么清官好官那么少?面前这三道坎,拦住不少人 做个“好官”为啥这么难? 咱们老百姓,常常能听到一些响亮的标语,比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些话听着提气,也是我们对“父母官”最朴素的期待。但静下心来想想,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那儿:是不是每个坐在那个位子上的人,都能做到? 说句实在话,不容易。能做到的,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好官;但现实中,要让每一个官员都达到这个标准,确实面临不少难关。 第一关,是“心思”关。 有的人考公务员、想当官,最初的念头可能就不是服务群众。可能是图个稳定体面,也可能是把权力当作实现个人野心的梯子。你让一个整天琢磨着怎么往上爬、怎么经营关系网的人,去“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那就好比让一个想赚钱的人去搞慈善,初衷不对,路子就很难走正。 第二关,是“能力”关。 这或许比第一关更普遍,也更复杂。有时候,官员就算有心做事,也未必有力做成。 · 发展压力大: 一个地方,要经济、要环保、要稳定、要民生。钱从哪里来?项目怎么落地?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这就像家里过日子,处处要钱,当家的最难。有的官员可能想修路,但没钱;想招商,没资源;好不容易有个好项目,又可能触动既有利益,阻力重重。 · 复杂人情网: 官员不是活在真空里。亲戚朋友、老领导、老同事,各种人情往来,都可能变成办事的“条子”和“招呼”。你要“一身正气”,就可能得罪人;你要“两袖清风”,就可能被孤立。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原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第三关,是“评价”关。 官员干得好不好,谁说了算?理论上,是组织和人民。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一些短期的、看得见的“显绩”(比如GDP、大项目),会比长期的、不容易显眼的“潜绩”(比如民生改善、环境治理)更容易被看到。这种考核“指挥棒”,就可能让一些官员更倾向于做那些容易出成绩、能被上级看到的事,而不是静下心来,去解决那些老百姓最头疼、最迫切的“小事”、“难事”。 那么,是不是就因此对“好官”失去信心了呢?当然不是。 恰恰是因为知道其难,我们才更应珍视和呼唤那些真正能做到的官员。 比如,那个顶住压力,关停污染企业,为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的县委书记;那个把全部家当带到乡下,带领村民把贫困村变成富裕村的驻村书记;那个在疫情或灾难来临时,冲在一线、几天几夜没合眼的基层干部…… 他们之所以能被我们记住,正是因为他们克服了上述的那些“难”。他们的存在,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不是一句空话,它是可以具象到每一次决策、每一次担当、每一次与群众站在一起的选择中的。 所以,当我们谈论“好官”时,不是在追求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在期盼一种制度与环境能激励更多官员“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做好事” 的良性生态。 这需要什么? · 对官员而言, 需要时刻叩问初心,把“人民”二字真正放在权力的前面。 · 对我们社会和制度而言, 则需要更科学的考核,更有效的监督,以及更畅通的渠道,让老百姓的呼声和评价,能实实在在地影响到官员的“官帽子”。 说到底,“争做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公仆”,不应该仅仅是个别优秀官员的自我追求,更应成为所有履职者必须面对的衡量标准。路虽远,行则将至。我们期盼着,那样的好官能越来越多。 人生感悟 爆料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枫叶漫天

枫叶漫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